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谜在硝烟战火中——写在“北京人”头盖骨失踪八十年之际

谜在硝烟战火中——写在“北京人”头盖骨失踪八十年之际李树喜李树喜: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高级记者,作家,人才学和历史学者,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化基金会副主席,博陵第▪元瓷研究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出版个人专著、文集几十种。自1929年,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已经92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发现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复后的资料照片...
 2021-12-14
view all

巫鸿:敦煌莫高窟,还可以怎么看?

从空间角度看敦煌和莫高窟,必须启动身体和眼睛的作用。口述|巫鸿整理|尤帆现在讲敦煌和莫高窟的故事,基本上是以中国历史朝代为纲,构造出莫高窟的线性历史。从最早十六国到晚唐直至元代,是一个时间性、线性的线索。但是否还有别的方式?敦煌莫高窟是如此丰富,或许可以换个视角,比如从美术史角度。美术史往往考虑的是视觉和空间的问题,能否以“空间”作为切入点,结合时间过程来讲述莫高窟的故事?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龛内...
 2021-12-10
view all

祝重寿:周昉周家样影响祝大年艺术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中唐(8世纪后半9世纪前半)周昉开创了周家样,周家样风行中晚唐、五代宋初,代表了大唐绘画的成熟和辉煌,周家样描绘精致,色彩艳丽,丰满圆润,柔美温和,繁密厚重,文静优雅,高贵典雅,充满了女性美和贵族气,当属洛可可艺术,富于装饰性。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局部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周昉周家样影响广泛,西至敦煌、西域(中亚),东到朝鲜、日本,周...
 2021-12-10
view all

巫鸿:在屏风构建的独特世界中,走入古人的精神生活

在挂轴于唐末五代被发明之前,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媒材是手卷和屏风。但二者之间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它们不同的“媒介特性”:手卷是时间性的,需要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画屏则是空间性的,特别是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更是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古代画家和工匠利用画屏的这个特点,常在其正反两面绘画和书写彼此呼应的图像和文字,以传达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美学趣味。一个早期例子仍是马王...
 2021-05-13
view all

祝重寿:初唐阎立本影响敦煌艺术

祝重寿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大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个方面差不多都达到了最高水平,群峰林立,形成高山,山高水长,垂范后世,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哲学思想上,佛学兴起,三教合流,各种宗教自行发展,说明社会文明、自信;文学上,唐诗极盛,散文和小说(传奇)也兴起;艺术上,音乐舞蹈,普及社会;建筑艺术、石窟艺术、陵墓艺术(请参见拙作《中国壁画史纲》,文物出版...
 2021-05-11
view all

王青:二里头遗址出土神灵形象的复原与研究

一、引言作为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地域和族群特点,构成“早期中国”文化传统移植、汇聚和熔铸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众多遗存中,就包括一些装饰和表现神灵或神祖形像的陶器、铜器、玉器和漆器,目前尤以1965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和1999年出版的发掘报告发表相关材料最多(以下分别简称《简报》和《报告》)。这些神像采用了...
 2021-05-07
view all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印度佛教最迟东汉(1——3世纪)时就已传入中国,走的是两条传统商路,一条是西北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一条是东南海路(即所谓“瓷器之路”),此外还有一条印度、缅甸、云南、四川古道(即所谓“川滇缅印之路”)。这三条商路,最迟西汉时就已开通。西北陆路源于贵霜帝国(1——3世纪)首都犍陀罗(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之间,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东南海路和...
 2021-03-24
view all

李零:简帛古书的整理与出版

简帛古书的发表,通常要经过四个环节:发掘-保护-整理-出版,这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很重要。发掘、保护是靠考古学家和保护专家把关,整理、出版是靠古文字学家和出版社把关。前期工作要靠后期工作来实现,出版是收功之役,好坏全在这最后一举。怎么才能把书出好,我想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简帛古书的概念  (一)简帛中国早期的书是写在简帛上。简帛古书是中国文明的...
 2021-03-19
view all

邓晓芒:保卫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我在拙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学还原》一文中曾把20世纪白话文运动称之为现代汉语对传统汉语的“现象学还原”,并指出,汉语经过这场演变,由文言文这样一种官方的权力话语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此在”,成为了中国人的“存在之家”(海德格尔)。20世纪形成的现代汉语(中文)初步摆脱了书面汉语的政治统治功能,而成为了中国人借以生存的活的语言。我说这话最直接的事实根据就是我的母亲。我母亲李茵生长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小...
 2021-03-13
view all

冯天瑜:“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

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
 2021-02-10
view all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