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北魏佛就是陆探微陆家样(下)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接上篇)
南京陆探微陆家样通过洛阳龙门辐射全国,向西影响甘肃(敦煌、炳灵寺、麦积山),向北影响云冈,向东影响河北、山东,甚至远及朝鲜、日本。广泛影响到北魏后期,乃至东魏、西魏佛像,可谓影响深远。
 
中原最早的石窟是北魏旧都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石窟,代表北魏艺术的最高成就。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石窟53个,佛像有几万。从5世纪中期恢复佛教开始开凿,一直延续到6世纪中期,长达100多年,此后还不断修建,不断装銮(敷泥、上色),直到明清。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可分三段,中段、东段、西段,分别代表早、中、晚三期。最早是中段,开凿于5世纪中期(460年),是云冈艺术的开端,即“昙曜五窟”(16~19窟),既受西北后犍陀罗佛像(4~7世纪)影响,又受东晋顾恺之中国化改造影响。

昙曜五窟

接着是东段,创作于5世纪后期,也就是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471——499年),是云冈艺术的高潮,这时最丰富,除了上述犍陀罗残余和顾恺之影响外,又传来了最新的陆探微陆家样佛像。最后是西段,就是北魏后期,创作于6世纪,也就是迁都洛阳以后,高潮已过,已是尾声,这时云冈学龙门。

云冈后期(6世纪),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也就是北魏后期,主要分布在西段,即第21——53窟。迁都洛阳以后,北魏皇室在洛阳开凿龙门石窟,云冈高潮已过,出现尾声。云冈后期规模声势远不及龙门,都是中下层人士开凿,但学习龙门,与龙门同步发展。

这时进一步进行汉化改革,全面学习南朝文化,南朝刘宋陆探微陆家样一统天下,自然也风行云冈,云冈后期佛像可用一个“瘦”字概括,佛、菩萨、飞天等都瘦,例如第29、30、34、38窟佛像清瘦优雅,宽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探微陆家样。类似瘦佛云冈后期比比皆是,而云冈中期(东段)却不多见,可见陆探微样式对云冈的影响越来越强。云冈后期佛像修长优雅,文质彬彬,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文人化了。

云冈石窟第38窟



云冈石窟


云冈后期飞天也有很多,也像前述南朝飞仙(诸如南京、邓县等画像砖),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自由飞翔,非常潇洒。云冈后期也有佛传浮雕,但艺术水平远不及中期,数量少,质量低,例如第37窟《乘象投胎》,非常简单,好像未完成。

再如第38窟浮雕一人骑马,后有一人打伞盖,漫漶不清,似为《太子出城》,与中期《太子出城》相比,瘦弱松散,显出颓势。第38窟东西两壁供养人,也是漫漶不清,可能是《帝后礼佛图》,但比龙门浮雕差得很远,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云冈后期学龙门。

云冈后期《维摩诘》浮雕增多,例如第34、45窟等,虽不如龙门多,但也说明文人意识增强,如前所述南京三大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都画过《维摩诘》,说明南京影响增大(我有专文论述)。

龙门浮雕与云冈浮雕比较,云冈浮雕主要是中期浮雕,受东晋顾恺之画风影响,妙在构图,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富于装饰性;龙门浮雕主要受陆探微样式影响,妙在形象,人物形象写实,细致,严谨,充满了现实主义。

云冈石窟浮雕


南京顾恺之影响了云冈前期(5世纪中期),对佛像进行了中国化改造,撼动了犍陀罗在中国的影响;陆探微影响了云冈中期(5世纪后期)和后期(6世纪前期),开创了中国式的佛像,结束了犍陀罗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北魏佛分前、后两期,前期(5世纪后半)以云冈佛为代表,后期(6世纪前半)以龙门佛为代表,云冈佛受顾恺之风格影响,还有中亚后犍陀罗艺术残留;而龙门佛则完全是陆探微样式,是典型的北魏佛,完全是中国佛。例如云冈佛眼睛大(昙曜五窟佛像),龙门佛眼睛小。

云冈作为北魏前期(5世纪后半)首都(大同)范式,龙门作为北魏后期(6世纪前半)首都(洛阳)范式,影响整个北方,例如影响到敦煌、麦积山石窟。当然这一切都受南京影响。

麦积山154窟佛像,北魏后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向东靠近陕西西安(长安),长安、洛阳是北朝文化中心,北朝学南朝,南京影响麦积山,南京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信息源,麦积山是信息接受地,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是佛教美术传播的一条路线。

麦积山23窟佛像,北魏后期


麦积山向南离四川广元、成都不远,“得陇望蜀”,麦积山就在陇蜀古道上,如前所述四川文化属南朝文化,受首都南京影响,这是南京影响麦积山的另一条传播路线。这两条路线都指向南朝文化中心南京。

麦积山131窟佛像,北魏后期


麦积山艺术与敦煌艺术一样,都是中国艺术的骄傲,都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敦煌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博物馆,麦积山是个雕塑(尤其是泥塑)博物馆。敦煌与麦积山分别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两端,也是东受内地汉族文化影响,西受邻近的新疆文化影响,敦煌西接新疆,中亚影响强一些,麦积山东接内地,深受汉文化影响,麦积山艺术汉化程度较高,比敦煌艺术更成熟。

麦积山127窟,北魏后期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4、5世纪之间,定都长安),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不断修建,现存麦积山艺术主要是唐以前艺术,主要分后秦、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五个时期,其中北魏和西魏的塑像最多,最精彩。

麦积山135窟三尊像,北魏后期


麦积山142窟,北魏后期


麦积山142窟,北魏后期

麦积山石窟中,北魏石窟最多,北魏石窟中,后期(6世纪前期)石窟最多,这是因为446年灭法,北方佛教美术毁灭殆尽。460年开凿云冈石窟,建设首都(大同)皇家石窟,5世纪云冈作为首都样板影响整个北方。494年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学习南朝,建设龙门石窟,6世纪龙门作为首都样板影响北方,自然也影响到麦积山,不论云冈范式,还是龙门范式,都受南京影响。

6世纪初麦积山地区地震频发,早期造像毁坏殆尽。这时进一步汉化改革,学习南朝,南京刘宋陆探微样式开始传到麦积山,麦积山佛教美术复兴,这主要表现在北魏后期和西魏佛像上,变得修长优雅,文质彬彬,已经完全中国化,文人化了,呈现出陆探微式的中国佛像。

麦积山,弟子,87,133窟,北魏后期


麦积山北魏后期(6世纪前期)造像,例如第23、131、154等窟造像,长脸细眼,“秀骨清像”,悲悯下视,沉静内敛,更加注重精神刻划,一派中国南方文人气质。整个看上去,精致,洗练(简洁),幽玄,非常成熟,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文人化了,说明麦积山学习南京陆探微陆家样。

127窟 佛与胁侍菩萨 北魏

再如第127窟正龛本尊坐佛,很像前述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年)造的佛坐像,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是长脸细眼,五官平行,呈水平横线,身体多为垂直线,纵横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整个看上去,直线为主,弧线为辅,方形圆角,方圆相济。也是衣纹竖向平行,有节奏感,也属陆探微陆家样。

茂县在成都与麦积山之间,在陇蜀古道上,可能是南京南朝陆探微样式经长江、四川传入麦积山,看来这是南京样板自东向西传播的另一条路线,当然主要传播路线还是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麦积山是通过南、北两条路线接收南京信息。


麦积山133窟三尊像,北魏后期


第127窟附近的第133、135窟一佛二菩萨也与127窟风格相似,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探微陆家样。

再如第142窟一佛二菩萨(三尊,正尊),很像前述龙门宾阳中洞正尊,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说明麦积山还学习龙门首都(洛阳)样板(6世纪前半),也是同步发展,同属南京陆探微陆家样。

第142窟正壁結跏趺坐佛-北魏


麦积山北魏后期造像除佛、菩萨外,还有弟子迦叶、阿南,例如第87、85等窟中的迦叶,老成持重;第133、101、142、122、172等窟中的阿南,天真无邪,皆生动传神,富于个性,不但中国化了,而且还世俗化了。北魏时云冈、龙门、麦积山同步发展,都有弟子像,而敦煌弟子像要到北周时才出现,看来敦煌落后于上述三石窟,再次说明佛像自东向西传播。

142窟 阿难 北魏

西魏时期(535——556年,6世纪中期,定都长安),立国时间不长(20年),基本上沿袭北魏艺术,更加汉化,世俗化。西魏与东魏、南梁三国鼎立,西魏继承北魏,学习东魏、南梁,攻打东魏(河南)、南梁(湖北、四川),受东魏、南梁文化影响,这时三国仍然风行南京陆探微陆家样。麦积山西魏造像是麦积山艺术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在全国西魏艺术中也是最精彩的。

121窟 胁侍菩萨与弟子 北魏

麦积山西魏造像主要有第123、121、102、105、44、60等窟,其中最精彩的是第123窟的童男童女,秀丽秀气,“秀骨清像”,天真烂漫,稚气可爱,更加中国化了,世俗化,生动传神,生活气息很浓,是古代描绘儿童题材作品中的精品(中国古代画孩子,多大画得像小“大人”)。同窟(123窟)还有佛、菩萨、弟子,也是“秀骨清像”,也属陆探微陆家样。

123窟 童男童女 西魏

再如第121窟中有两组菩萨与信徒(比丘,男的是和尚,女的是尼姑)二人对话,菩萨细声细语,信徒合十恭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生动传神,非常有趣,非常可爱,生活气息很浓,更加中国化、世俗化。

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对话比丘尼


四人皆清瘦修长(身高有6、7头),宽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家样。旁边的第122窟中还有一对菩萨与弟子(阿南)对话,风格类似上述第121窟,也是“秀骨清像”,生动传神,很有情趣,也属陆探微样式。

麦积山石窟第122窟,对话弟子,西魏


西魏菩萨也是“秀骨清像”。例如第127窟菩萨,笑眯眯的,向观众举手引见本尊佛,优雅婀娜,如同妙龄女郎,优美极了,生动传神,极为精彩。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菩萨


再如第102、105、60等窟中的菩萨,也是苗条修长,亭亭玉立,也像妙龄女郎,也属陆家样。西魏菩萨比北魏菩萨更加精美,更加成熟,更有人情味,更加世俗化。

102窟 阿难 西魏


再如第102窟的弟子阿南,与上述第133窟北魏阿南相似,也是会心一笑,天真无邪,非常可爱,说明一脉相承,只是更加精美,更加成熟,更加世俗化了。

说完菩萨、弟子,再说说佛,第44窟佛像是西魏佛像中最美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慈祥睿智,普度众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探微陆家样。与北魏佛相比,北魏是直线造型,西魏是曲线造型,西魏比北魏更加圆润,更加亲切,更加世俗化。类似西魏佛像还有第20窟佛像,也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也属陆家样。

麦积山44窟西魏佛


总之,南京顾恺之影响了麦积山后秦和北魏前期(5世纪),陆探微影响了北魏后期和西魏(6世纪前半)。顾恺之时代(后秦和北魏前期)还是东、西两种艺术并存,还有中亚后犍陀罗艺术残存,而陆探微时代(北魏后期和西魏)就完全中国化了。

麦积山经过北魏首都洛阳中转,再从洛阳传到西安(长安),西安传到麦积山,清晰可见一条南京——洛阳、长安——麦积山的传播路线,显示出一条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佛像传播路线,陆探微样式(陆家样)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佛像东来说。
 
最后说说敦煌石窟,敦煌情况与麦积山一样,也受南京影响,南京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信息源,敦煌是终点,是信息接受地。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河西走廊距离南朝首都南京较远,南京信息传来较慢,中间还要经过北魏首都洛阳中转,再从洛阳传到西安(长安),西安传到武威(凉州),武威传到张掖(甘州),张掖传到酒泉(肃州),酒泉才传到敦煌(沙洲)、安西(瓜州),清晰可见一条南京——洛阳、长安——敦煌的传播路线,显示出一条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佛像传播路线,敦煌石窟是中国佛教美术向西传播的最后一站,再向西就“西出阳关无故人”了。直到大唐帝国统治新疆,新疆艺术才开始唐化,那是后来的事。

敦煌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骄傲,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博物馆。敦煌艺术也是东受内地汉族文化影响,西受邻近的新疆后犍陀罗艺术影响。

敦煌莫高窟,据文献记载,十六国前秦(首都长安)沙门乐僔在建元二年(366年,四世纪中叶)开始开窟造像,是敦煌石窟创始人。紧随其后,第二个开窟造像的是法良,也是十六国时的禅僧,他二人西行求法,路过敦煌,都是自东向西,带来内地佛像样本。可惜他二人的作品现已不存。

现存敦煌唐以前艺术主要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五个时期。

敦煌北魏时,佛教艺术大发展,佛像、壁画很多,北魏(445---534年,五六世纪)以孝文帝汉化改革(471---499年,五世纪后期)为界,以前是北魏前期(五世纪),以后是北魏后期(六世纪)。

敦煌北魏前期(五世纪),基本上沿袭十六国北凉艺术,仍然受新疆后犍陀罗和南京顾恺之双重影响。这种情况与上述云冈、麦积山相似。

敦煌北魏后期(6世纪)主要有第248窟、437等窟,这时进一步汉化改革,加强学习南朝,南朝刘宋陆探微陆家样传到敦煌,这主要表现在北魏后期和西魏佛像上,变得修长优雅,文质彬彬,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文人化了,呈现出陆探微“秀骨清像”风范。

敦煌248窟,北魏后期


例如第248窟出现一佛二菩萨格局,(以前多为单身塑像),皆高瘦修长(头小,佛坐4头高,菩萨站立6头高),悲悯下视,沉静典雅,菩萨甚至还有些羞涩。整个看上去,沉静内敛,更加注重精神刻划,表现出南京陆探微陆家样“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影响。

敦煌248窟,北魏后期


敦煌248窟,北魏后期

敦煌北魏后期壁画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菩萨造型,诸如第263、431、435等窟,修长优雅,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如同妙龄女郎,优美极了,也是陆家样“秀骨清像”。总之敦煌北魏艺术,前期(5世纪)受到顾恺之风格影响,后期(6世纪)受到陆探微样式影响,情况与前述三大石窟一样。

敦煌263窟 北魏后期


敦煌435窟 北魏后期


敦煌西魏时期(535——556年,6世纪中期,定都长安),主要有285、288、432等窟。西魏继承北魏,学习东魏,这时东阳王元荣父子统治敦煌,他们从西魏首都长安(西安)带来中原流行样式,也就是上述南京陆探微样式。

敦煌432窟  西魏


敦煌432窟  西魏


敦煌西魏249


其实陆家样早在北魏后期就已传到敦煌了,西魏时更加流行。这时彩塑一佛二菩萨组合成三尊像,皆脸瘦身长(7头长),宽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家样,可见西魏依然是陆探微样式,只是更加精美,更加世俗化,更加成熟了。

西魏、东魏、南梁差不多同时,都在六世纪前半,如前所述,南梁四川成都万佛寺已出现十几人组合群像,中原东魏也出现7人组合佛像,而敦煌西魏还是3人组合佛像,可见西北敦煌比南方、北方都要落后。

西魏壁画情况也是如此,例如第285窟中的菩萨,上身短下身长,苗条柔美,也是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潇洒飘逸,更像妙龄女郎,也属陆家样。敦煌西魏情况很像麦积山。

敦煌西魏285


敦煌西魏285


敦煌西魏285


总之,南京顾恺之影响了敦煌北凉和北魏前期(5世纪),陆探微影响了敦煌北魏后期和西魏(6世纪)。
 
综上所述,陆探微样式影响广泛,不仅影响南朝(宋齐梁),也影响到北朝(北魏后期、东西魏,四大石窟中的北魏佛都是证据),甚至远及朝鲜、日本(我有专文论述),是位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他开创的陆家样,影响深远。

可是中国古代佛像四大样(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中,却没有陆家样,看来应该加上陆家样。六世纪中期随着南梁张僧繇的出现,伟大的陆探微的时代(六世纪前半期)才算结束。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文化基金会公众号,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