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中心 > 文化大講堂
 Print

登上哈佛講台的中國第一人,爲什麽是他?

2019年3月20日,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白樂瑞(Lawrence S. Bacow)在北京大學“大學堂·北大講壇”發表的演講中,多次提到了被譽作“登上哈佛講台的中國第一人”的安徽休甯人戈鲲化的名字,迅即在北大乃至全國引起反響。誰是中國第一位向西方派出的教師?誰又是中國第一位登上哈佛講台的第一人?誰又是有史以來最早一本中英文對照教材的中國編纂者?誰又是當年燕京大學第一批圖書的奠基者呢?短短在三年之間能...
 2019-04-19
view all

中國其實是“性冷淡美學”的文明古國

導語:如今,“性冷淡風”成爲一股時尚審美潮流,從服裝、家具、生活用品到裝飾物、盆栽,無一不涉。通常這種風格容易被認爲來自日本、北歐等國外地區,評論人寥寥卻在中國傳統中梳理出了國産的“性冷淡美學”。自宋代以來,曆經元明,中國在書畫、女性、家具、飲食上全面追求清淡、簡逸、自然、幽隐、雅緻的審美風格,背後則是以理性淡泊、甯靜緻遠、溫文爾雅的士大夫文化爲基石。不同于古,今天熱愛性冷淡風的人們其實并不冷感,...
 2019-04-19
view all

北朝葬具與孝子圖像

巫鴻 Wu Hung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 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墓葬乃是“神靈歸趣之地”。巫鴻在《玉衣或玉人:滿城漢墓與漢代墓葬藝術中的質料象征意義》一文中曾對古代墓葬的象征性作了論述:“墓葬不僅是死者在地下的家園,而且還是死者進行神秘的幻化轉變的地方。因此,一座墓葬便成爲進入仙境的入口,而它本身的設計和裝飾也開始表達對永恒的追求。”這種“靈魂脫離肉體而自主存在的觀念”可“追溯到公元...
 2019-04-19
view all

曆史與幻想中的忽必烈汗

杉山正明所著《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曆史的大轉向》一書中,杉山正明确實使用了不少波斯文、阿拉伯文等西方史料,但在馬可波羅這一問題上,他并沒有盡到自己分工的本分——至少對現存漢文史料以及既有學者的研究,他并沒有給予足夠多的關注。最近讀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之餘,順着又往下讀了羅沙比、楊志玖、尚剛等幾位蒙元史相關學者的著作,連帶着讀了一部分書中辟專章批判的《現代世界體系》。此書對《現代世界體...
 2019-04-19
view all

美國漢學家:爲什麽中國的黑科技,最終促成了西方的崛起?

歐陽泰(Tonio Andrade),埃默裏大學東亞系主任、教授。耶魯大學博士,師承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歐洲史學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海外中國研究權威。主要研究領域爲中國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義比較研究。對中國軍事,尤其是熱兵器(火铳、火炮、火槍等)有深入研究。著有《1661,決戰熱蘭遮:中國對西方的第一次勝利》。公元1280 年,一場爆炸讓揚州...
 2019-03-01
view all

中國古代城市都是什麽形狀

“方形”可能是很多人對中國古代城市形狀最爲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将其歸結于主要受“天圓地方”觀點的影響,不過這沒有直接證據。總體來看,中國古代城市形狀非常多樣,遠非“方形”所能涵蓋的。“方形”可能是很多人對中國古代城市形狀最爲深刻的印象了,對于這一現象很多人将其歸結于主要受到“天圓地方”觀點的影響,不過這一觀點并沒有什麽直接的證據。就建造技術而言,與其他形狀,尤其是圓形城市相比,雖然相同城牆長度的方形...
 2019-03-01
view all

看硯的曆史演變,賞吳昌碩銘太史硯

由上海魯迅紀念館與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聯合主辦的 “翰池墨海——松江博物館藏古硯精粹展”日前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幕,共展出上海松江博物館館藏65方硯台,時間跨度上至西漢,下迄民國,質地形制多樣,傳承有序,更有吳昌碩銘太史硯等出自名家之手。展覽分爲簡約質樸兩漢硯、雛鳳清音魏晉南北朝硯、繁盛雍榮隋唐硯、雅緻端莊的宋硯、粗犷厚樸元明硯、崇石尚工清代硯六大單元,系統展現了硯文化藝術與曆史。綠松石硯年代跨度上至...
 2019-03-01
view all

當桃花塢遇到浮世繪,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此流轉

近期,“黃金時代:‘姑蘇版’年畫對浮世繪的影響” 展覽正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出,展出同爲市民文化産物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版畫,并通過兩者的比較投射出文化的交融。展覽來自上海圖書館、劉海粟美術館的館藏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歐洲著名收藏家、漢學家、英國木版教育信托主席馮德保(Christer von der Burg)先生收藏的“姑蘇版”複制品和上海湯黎健提供的浮世繪原版藏品。由此探尋西...
 2019-03-01
view all

青海“80後”拉面匠16年磨一技 拉面細可穿針

圖爲馬奴麻展示“細可穿針”的化隆牛肉面。 李培源 攝中新網西甯2月11日電 題:青海“80後”拉面匠16年磨一技 拉面細可穿針作者魯丹陽“老闆,一碗毛細,不放辣油。”“老闆,要兩碗二細。”……11日早上,不到8點,位于青海高原化隆縣群科鎮上的一家小牛肉面館已人滿爲患。穿過一間可以容納十多張餐桌的大廳來到後廚,31歲的回族“80後”拉面匠馬奴麻正在給食客們做拉面。調制湯料、和面、揉面、拉面、煮面……...
 2019-02-12
view all

朱大可:中國欲望的先秦大爆炸

就其本性而言,任何文化史都是欲望史,它向人們揭示了欲望生長的進程、表達形态,以及欲望發生的機制和原因,人處理欲望的各種手法,等等。與傳統文化史相比,欲望史将更明澈地展示文明的曆史本相。在弗洛伊德和拉康那裏,欲望是因欠缺而引發的主體心理狀态,具有匮乏、收縮和否定性的精神特征,甚至是鏡像或語言中的騙局。拉康堅信,欲望隻是一個沒有所指的“能指鏈”而已。但德勒茲則把欲望視爲創造、生産、膨脹和肯定性的要素,...
 2019-02-12
view all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