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中国人和美国人“共享的历史”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国际史”三部曲:《中国与大战》(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200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战中的华工》(哈佛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其英文版,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中外学术界在研究中美关系史时,一直强调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
 2019-05-30
view all

余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又有新证——尝试开辟新的证据源

余辉1959年出生于北京。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兼)。关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以下简称《千》卷)的研究,光局限于文本证据(如蔡京题文)是不够的,还必须开辟新的证据源,如修复蔡题的痕迹、《千》卷的材质及其造型对北宋器物装饰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深入研究的重要物证。笔者从不同来源的多个证据,再次得出的结论是:王希孟和《千》卷在北...
 2019-05-30
view all

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我到北大任教的经过我到北京大学任教,始于一九一七年下学期,而受聘则在其前一年蔡先生初接任北大校长之时。蔡先生之知我,是因看到那年 (一九一六年)六、七、八月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我写的《究元决疑论》一篇长文。文中妄以近世西洋学说阐扬印度佛家理论,今日看来实无足取,而当时却曾见赏于许多人。记得蔡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新任文科学长相当于后来之文学院长),以印度哲学讲席相属之时,我本不敢应承的。我说:我只不...
 2019-05-13
view all

她把敦煌的千年之美,讲的如此明白易懂!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演讲者:樊锦诗我给大家说明一下,因为我不想把好的地方漏了,所以我写了个稿子,但是我也不是念稿子,我是有时候可能会看看稿子,好不好?(观众:好)我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的由来?在公元366年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叫乐僔,他从中原云游到了现在敦煌鸣沙山的东麓,他往东一看,金光万道,他一想这是个好地方,他所在背后是个鸣沙山,鸣沙山对面是三危山。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流叫宕泉,这个...
 2019-04-27
view all

不该被忘却的中美文化使者——美国汉学家贾德纳及其中文藏书

近年来对海外汉学或“中国学”研究的热潮中,有一位时被提及,却尚缺专题论述的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先驱人物,这就是著名哈佛学者查尔斯·西德尼·贾德纳(CharlesSidneyGardner,1900—1966)。贾德纳先生不仅是一位勤勉的中国史专家和目录学家,而且和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有着不解之“书缘”。他一生挚爱中国文化和典籍,拥有丰富的个人图书藏品,在晚年他将其全部捐赠给了布朗大学,共三万五千多册...
 2019-04-19
view all

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为什么是他?

2019年3月20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Lawrence S. Bacow)在北京大学“大学堂·北大讲坛”发表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了被誉作“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的安徽休宁人戈鲲化的名字,迅即在北大乃至全国引起反响。谁是中国第一位向西方派出的教师?谁又是中国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台的第一人?谁又是有史以来最早一本中英文对照教材的中国编纂者?谁又是当年燕京大学第一批图书的奠基者呢?短短在三年之间能...
 2019-04-19
view all

中国其实是“性冷淡美学”的文明古国

导语:如今,“性冷淡风”成为一股时尚审美潮流,从服装、家具、生活用品到装饰物、盆栽,无一不涉。通常这种风格容易被认为来自日本、北欧等国外地区,评论人寥寥却在中国传统中梳理出了国产的“性冷淡美学”。自宋代以来,历经元明,中国在书画、女性、家具、饮食上全面追求清淡、简逸、自然、幽隐、雅致的审美风格,背后则是以理性淡泊、宁静致远、温文尔雅的士大夫文化为基石。不同于古,今天热爱性冷淡风的人们其实并不冷感,...
 2019-04-19
view all

北朝葬具与孝子图像

巫鸿 Wu Hung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墓葬乃是“神灵归趣之地”。巫鸿在《玉衣或玉人: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一文中曾对古代墓葬的象征性作了论述:“墓葬不仅是死者在地下的家园,而且还是死者进行神秘的幻化转变的地方。因此,一座墓葬便成为进入仙境的入口,而它本身的设计和装饰也开始表达对永恒的追求。”这种“灵魂脱离肉体而自主存在的观念”可“追溯到公元...
 2019-04-19
view all

历史与幻想中的忽必烈汗

杉山正明所著《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一书中,杉山正明确实使用了不少波斯文、阿拉伯文等西方史料,但在马可波罗这一问题上,他并没有尽到自己分工的本分——至少对现存汉文史料以及既有学者的研究,他并没有给予足够多的关注。最近读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之余,顺着又往下读了罗沙比、杨志玖、尚刚等几位蒙元史相关学者的著作,连带着读了一部分书中辟专章批判的《现代世界体系》。此书对《现代世界体...
 2019-04-19
view all

美国汉学家:为什么中国的黑科技,最终促成了西方的崛起?

欧阳泰(Tonio Andrade),埃默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耶鲁大学博士,师承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欧洲史学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海外中国研究权威。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对中国军事,尤其是热兵器(火铳、火炮、火枪等)有深入研究。著有《1661,决战热兰遮: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公元1280 年,一场爆炸让扬州...
 2019-03-01
view all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