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视野
 Print

这些岁月沉淀下的“非遗”手艺,每一种都值得被“吹爆”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自然遗产日”,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宝,每一项“非遗”手艺都历经岁月沧桑。为你盘点那些岁月沉淀下的“非遗”手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制作技艺,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宣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2006年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泰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编(瓷胎竹编),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流传在四川省邛崃市境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邛崃市平乐镇盛产慈竹,慈竹的竹节较长,通常在六十五厘米左右,是瓷胎竹编最主要的原材料。四川竹编源于汉代器皿,入清以后,巴蜀工匠开始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作载体,编制出的成品较锡壶竹编更为美观,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画,北京内画鼻烟壶是明清时期我国烟草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一个特殊的工艺品种,它不仅含括了雕刻、镶嵌、花丝等传统民间工艺,还汇集了多种中西绘画技法,成为当时手工技艺发展状况的缩影。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绘画内容多表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



面花,闻喜花馍是流行于山西省闻喜县一带的传统食用塑作艺术,它历史悠久,与当地的传统习俗联系紧密,在节庆、祭祀、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闻喜花馍既无流传范本供参照,也无现存底样作依据,全凭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因而被誉为“母亲的艺术”。制作时先用和好的面捏出各种构思巧妙的造型,再点上水色作为装饰。蒸熟的花馍形体饱满,色彩明艳,透出勃勃生机。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本文转载自凤凰网旅游,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