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专题
 Print

“艳华高树,玉凝冰心”——艺术大家祝大年



中国,有两种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一个是壁画、另一个,则是陶瓷。


说到这两种艺术,有一个人的名字,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


他,就是祝大年。


序言里的独白


见其文,如见其人,让我们先看一段祝大年先生写的文字:


我自幼喜爱艺术,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却非常着迷。也没有什么崇高的使命感,我是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走进这象牙之塔的。多少年来,风风雨雨,艺术对于我这颗虔诚之心,报以精神上的充实和慰藉。


绘画中我偏爱工笔重彩画,它色彩绚丽,描绘精致,表现力极强,有着深厚的装饰传统,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産。它给我带来乐趣,我为它感到自豪。


中国工笔重彩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最初以壁画形式出现,唐代是个高峰,据文献记载当时两京长安、洛阳,宫殿、寺观、官舍、陵墓等,多有壁画。从业者甚众,其中著名的壁画家就有一百多人,可见此道之盛。壁画创作来自建筑,所以装饰性很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装饰风”风靡西欧,马蒂斯说:“东方艺术救了我们。”至今还有很多西方艺术家仍受东方装饰风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当今都市生活拥挤、繁忙,污染严重。人们渴望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当代建筑努力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壁画作为建筑装饰绘画,要表现生态环境,不论是原始森林,还是江南园林,都不是寥寥数笔所能表现出来的。大自然原本就是精雕细琢、耐人寻味的,而且生命也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存在。所以我认为理想的画是大幅面的装饰画。若把人的灵感和遐想切割成互不相关的小碎片,就表现不出这种动人的气氛来。现代建筑的幕墻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墻壁,它应该是个梦的墻面,气势磅薄的墻面,而不是各种小画排列的墻面。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将传统工笔重彩手法与现代建筑的装饰要求相结合,既要保持其直觉有序的形象,又要把握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适当分寸,做到远看整体有气势,近看细节具体可信。文化传统造就了这种感染力与观赏者的相互心理感知。


传统的重彩画颜料大多是矿物颜料,经久不变,历久如新。大唐佛画至今还鲜艷夺目,非常厚重,就是用了传统的重彩画颜料。


硅酸盐也有永久性,也是一种理想的材料,其材质之美,散发着我国传统陶艺的艺术魅力。近年来我创作了一批陶艺壁画,陶艺壁画表现形式很多,除古代工艺手法外,还有不少新的发展,其潜力很大,陶艺壁画至今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祝大年先生,现代工笔重彩壁画名声显赫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陶瓷的奠基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期组建人之一。他主持设计的“建国瓷”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国宴、国礼专用瓷器;首都机场建成后的第一幅壁画,就是他创作的《森林之歌》;他开拓了现代工笔重彩画,代表作《玉兰花开》,直追古人,笑傲西方。他既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难得的教育家。


画家吴冠中,对他推崇备至:“中国有个祝大年,艳花高树,独一无二。” “祝大年从日出工作到日落,从日落画到掌灯。一意孤行,不求闻达,不自我标榜,他以身家性命创造了今天人们望尘莫及的作品,人们只能泪眼相送他远去的背影!


放弃家业,学艺报国


祝大年祖籍浙江诸暨,自小家境优渥,当时,他的父亲一度在杭州拥有很大的产业,据说拥有一条街,按现在的话说,是个标准的富二代。父亲自然想让他继承家业。但是,小时候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熏陶,祝大年迷上了画画,而且是只想画画。


1931年,祝大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接受中西融合的美术教育,主攻绘画和陶瓷。


杭州国立艺专旧影


1934年,18岁的祝大年来到北平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后来,经蔡元培的推荐,去了日本东京帝国美专,跟两个真正的日本国宝级陶瓷家——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学习陶艺。

北大路鲁山人


抗战爆发后,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国,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和壁画,后来又在重庆、上海做陶艺创作。即便是经历了二战和内战,他一直都没有离开他心爱的陶瓷。

团结湖畔,美好时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团结湖的西北角,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职工家属楼。楼呈角尺状,东西向有三个单元,东边向北弯折有一个单元。从西向东,四单元的三楼住着张仃,二单元的二楼住着庞薰琹,一单元一楼,是祝大年先生的家。家属楼距离团结湖大约百米,中间有块空地,大跃进时候建起了炼钢的高炉,“高炉明火照天烧”,日夜不息。炉火熄灭之后,变成了养牛场,六十年代以后,这里建了一个灯泡厂,如今这个位置是《北京青年报》社大楼。



1957年,他为庞薰琹的不公待遇仗义执言,结果被送到校劳改队改造。1970年下放到河北获鹿县李村劳动。1972年政策开始宽松缓和,艺术家们被允许创作,甚至可以放假回京。这期间,祝大年先生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风物的钢笔画。画钢笔画,是因为条件所限,因为工笔重彩画,需要太多的材料。


1972年9月,祝大年再次回到北京的家里。夏末初秋,团结湖边的浓绿,还没有染上金黄。团结湖边还没有围栏,只有沿湖的小路。中间的岛上,是生产队的养鸭场。祝先生坐在北岸,视线转向西南,小岛的一角,有两株垂柳,边上站着一位穿着短袖的姑娘。西岸是一所学校的东墙,栽种了一排垂柳。水中游动几尾鲤鱼,飘着一簇簇的水葫芦,近处是几株已经抽芯的菖蒲,初秋的湖水特别清澈,湖中的倒影历历在目。一幅七十年代团结湖畔风景的画作就这样诞生了。



画中的垂柳,如今依然摇曳,这张二十世纪七十年初期的钢笔画,如今已是团结湖公园弥足珍贵的艺术旧影了。


一生勤谨,究心陶瓷


陶瓷,在行业的角度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艺术是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既是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表现手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祝大年先生是中国现代陶瓷设计的开拓者,为新中国的陶瓷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赴日留学陶瓷,得到日本人间国宝富本宪吉和北大路鲁山人的真传,富本宪吉擅长金银彩绘瓷,将日本传统彩绘瓷进行现代化艺术改造;北大路鲁山人强调美器配美食,讲究生活品位。同时他还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祝先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上海唯一的一所红叶陶瓷厂任总工程师,从事建筑陶瓷和釉面砖研究,他还认真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尤其是宋元明清彩绘瓷的装饰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黄炎培先生邀请,祝大年来到北京担任轻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主管全国的陶瓷。


黄炎培


1953年,周总理和郭沫若院长提出了新中国的庆典用瓷(建国瓷)方案。他参与国务院“建国瓷”设计,周恩来总理从200多套匿名方案中选定他的设计方案。他受命主持“建国瓷”设计与制作工作,带着国务院“建国瓷”项目和中央美院陶瓷科师生去景德镇,当时景德镇刚打完仗,正百废待兴,他招募艺人,恢复生产,为景德镇瓷区重建做出贡献。


景德镇旧影


由于“建国瓷”是国家庆典用瓷,要考虑到饮食安全,所以他采用釉下彩的形式,即青花、釉里红、斗彩等形式,纹样采用传统的凤鸟纹、缠枝莲纹等,加以概括,改造,以适应新中国国家庆典用瓷需求,表现出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祝大年建国瓷”被誉为新中国“官窑”,现已成为中外博物馆的珍藏,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陶瓷设计。


建国瓷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出国展览瓷,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陶瓷艺术的风采,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鸡冠花纹大盘和花瓶、古彩白蛇传大盘、古彩提梁壶等,都是现代景德镇瓷中的精品。


青花釉里红鸡冠花纹大盘


景德镇的成功经验带动了磁州窑、钧窑等一大批古窑恢复生产,促进了新中国陶瓷业全面发展。


祝大年为振兴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和研究,促进国际间陶瓷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1991年两次参加国际陶艺研讨会,研讨会会标就是采用祝先生设计的粉彩蝴蝶盘。宣讲论文(《谈传统陶艺的继承与发展》、《谈陶艺风格的形成》),展示陶瓷作品。


1991年,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供赞助,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美国中国当代艺术中心、中国陶瓷协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于4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举行了“首届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及展览”。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等地的7位著名陶艺家和美术馆负责人与中国的56位陶艺工作者聚集一堂,各抒己见,表演技艺,共同探讨,交流陶艺文化和做陶经验。会上,祝大年教授所作的发言和演示的作品幻灯片,把大会气氛推到了高潮。


祝大年先生80年代的陶瓷设计与50年代的作品大不相同,50年代偏重实用,多为日用瓷,多为釉下彩(青花、釉里红、斗彩等);80年代偏重观赏,多为美术瓷,多为釉上彩,多为粉古彩、红绿彩(失传300多年)、磁州窑、钧窑等,更加成熟,更加自由。


纵观祝先生陶瓷风格,始终都很严谨,追求完美,讲求材料、工艺、技术之美,这与他一生为人谨慎,注意细节是一致的。祝先生的陶瓷设计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古代陶瓷进行现代化艺术改造,以适应我们今天的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祝大年先生堪称“中国现代陶艺之父”。



工笔重彩,大雅高洁


北京饭店十八层,贵宾厅。祝大年最重要的画作,《玉兰花开》,纯净淡雅,繁花竞放,仿佛闻见花香。


他的画特有一种静穆端和之气。


工笔重彩,特别严谨,构图繁复,工整细密。他的用色很讲究,所用的所有颜料全部由自己研磨调制而成,色泽饱和丰富,层次鲜明,刻画出斑斓的自然之色。这也得益于他用矿物质烧瓷的习惯,他把技术用在了绘画上。


植物,是他笔下最常出现的对象,盛开的玉兰、芍药、牡丹、碧桃、向日葵…… 宁静而祥和,吐露着生命的力量。他说:画和树一样,都有生命。写生,要去领会生命。所以,他连树叶的纹理都细致还原。


他画画,可以一画一整天,一动不动。他在唐山工作,业余时间画画,当地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铁屁股。


祝大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壁画设计的开拓者之一。


他早年在杭州艺专学画,从师于林风眠、吴大羽等,为他后来的壁画、绘画打好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日,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60年代初期他创作了一批工笔重彩画精品和壁画稿。


70年代初文革期间,全校下放河北石家庄郊区农村劳动,他画了一批描绘河北农村生活的钢笔画写生(业内评价,堪比德国巨匠丢勒)。这些工笔重彩画和钢笔画为他后来的壁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收(钢笔画)


瓜田(钢笔画)


农家(钢笔画)


农歇(钢笔画)


1973年冬,他调回北京,受周恩来总理委托,与吴冠中、黄永玉、袁运甫为北京饭店创作《万里长江图》,同赴三峡写生。


每天清早,乘航道段管理航道灯的工作船进入瞿塘峡开始写生,天黑后方乘船返回县城。时值寒冬,峡风很大,写生画板随时有被风刮走的危险,不得不用石块将画架固定。祝大年白天写生,晚上挑灯整理画稿,创作严肃认真。那时的奉节县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招待所,大家一起住在县政府的简易客房,自己掏钱在职工食堂吃饭。


云南思茅在修建通商北路时,为了保护一棵古榕树,不惜修改道路。上世纪80年代初,祝大年途经思茅,发现了这株古榕树,激动不已,一坐十几天。后来祝大年以这株榕树为蓝本,创作了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 《森林之歌》。



1983年,为北京燕京饭店创作陶瓷壁画《岁寒三友》,此画已毁,现仅存照片和画稿。1988年为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创作陶瓷壁画《松石图》。为山东潍坊鸢飞大酒店创作陶瓷壁画《风筝节》。1989年为北京航联饭店创作陶瓷壁画《玉兰花开》,为日本横滨创作陶瓷壁画《漓江春色》。


《风筝节》


《漓江春色》


早在50年代末,祝大年就已研究壁画,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能纸上谈兵,望墙兴叹。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了他巨大的创作舞台。机场壁画《森林之歌》之后的几幅壁画,都是中国壁画史上的精品。


他学习传统(古今中外的装饰传统,尤其敦煌壁画、宋元明壁画),但又不拘于传统。每幅壁画都有写生稿、创作稿、构图稿、线描稿、局部特写稿、色彩稿等。



他的壁画设计大致分两步:第一步从客观对象到主观意象,他用形式思维,使意象富有形式感、装饰性,同时也创造意境,蕴含情感,适合环境;第二步再把这个充满装饰性的意象物化,由壁画设计落实成壁画作品,他用材料思维,充分发挥材料之美、工艺之美,采用两种思维,经历两次飞跃,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必出精品。


北京中山音乐厅壁画


祝大年的壁画描绘精致,色彩浓丽,层次丰富,饱满厚重,装饰性很强,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


他将中国传统图案写生、变化的创作方法引入壁画中,使他的壁画既写实又装饰。在整体处理上,从繁到简,可以远观;在局部处理上,从简到繁,又可近看,而且还耐看,能经得起这三看的画不多。他的画既细致又概括,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


其壁画秉承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提出的建筑、美术、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的环境艺术思想,追求的目标是西方现代艺术与东方传统艺术相结合,用现代建筑环境的要求来改造中国传统壁画。他追求雅俗共赏,古为今用,使他的画既通俗又高雅,既传统又现代。


雕塑之能,独具匠心


人们知道作为陶瓷设计大师和著名画家的祝大年,却很少有人知道作为雕塑家的祝大年。


其实他最早是学雕塑的,早在1934年,18岁的祝大年就在北平艺专学雕塑,老师可能是王静远。王静远是中国现代最早留学法国的女雕塑家,她的老师是法国最伟大的动物雕塑家蓬蓬,蓬蓬是罗丹的学生,其动物雕塑生动、饱满,富有装饰性。祝大年的雕塑,主要继承的还是中国传统,他讲求用线,追求装饰性。



他不仅搞动物雕塑,而且还搞人物雕塑,主要学习中国传统雕塑陶俑和佛像,诸如秦俑之严谨、汉俑之豪放、唐雕之华丽、宋雕之雅致,都可从其雕塑中略见端倪。其雕塑整体简洁,空间感强,细部用线刻画,细致严谨,与其画一样,兼顾整体与局部。



他的雕塑创作与陶瓷同行,搞陶瓷,顺便搞搞雕塑。50年代以动物雕塑为主,大多上釉;80、90年代以人物雕塑为主,没条件上釉,只能素烧,多为陶雕。




当时祝大年一家六口,住60平米的房子,雕塑太占空间,他只能搞搞小件,后来小件也没地方了。有了创作灵感只能画图(雕塑画稿),一件作品画好几张设计图稿,反复比较推敲,每张设计稿都用钢笔肯定下来,清楚明确,希望以后有条件,可以照图施工,完成雕塑。这样的雕塑稿他画了很多,现存有近百幅。可惜的是他至死也没有条件制作完成这些雕塑作品。



祝大年的设计思想,与其良师益友张光宇、庞薰琹一样,都是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进行现代化艺术改造,使之适应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这是一条发展我国文化艺术的捷径,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康庄大道。


投身教育,桃李芬芳


1949年,祝大年在上海结识庞薰琹、江丰。在庞薰琹家里,他们彻夜长谈,讨论成立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


1950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京负责陶瓷行业工作。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既懂科技,又懂艺术,既能设计,又能制作的陶瓷设计师。


1950到1954年,他参与国务院“建国瓷”设计,周总理在选定“建国瓷”时说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祝大年将这一信息写信告知杭州的庞薰琴,庞薰琴提出建院方案,上报中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开始启动。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建设打下了基础。


中央工艺美院大门旧影


1957年被打成右派,赶出陶瓷系,1958年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与张光宇一起教授工笔重彩画和壁画,并带学生去云贵写生。蒙冤受屈二十年,直至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他才被解放。


80年代,恢复了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职称,他先后在装潢系、特艺系、陶瓷系任教,带研究生。同时进行陶瓷、壁画、雕塑等方面的设计。1983年被聘为轻工部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艺研究中心理事长等。1985年5月,由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组织在湖北蕲春岚头矾召开了全国首届部分陶艺家研究会。作为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1986年,他回到陶瓷系,系里为他建工作室,于是重操旧业,拾起了中断30年的陶瓷设计。同时他被聘为轻工部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陶瓷学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祝大年教过的学生很多。

他的学生杜大恺说:“关于祝大年先生,人们谈的太少,他的寂寞是一个时代的误会。”杜大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祝先生有人类共同敬仰的人格力量,表现在其对艺术和对生命的态度中。他的每一张画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敬仰”。


王怀庆是祝大年的研究生,他说:“‘艺术’始终是先生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重新绽放生命的绚丽舞台。七十年代末,他为首都机场所绘制的大型壁画 ‘森林之歌’,即是他的一次‘宣言’。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把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形式与国外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如果说‘森林之歌’还是一种两者结合的发端,那么多年之后他的‘玉兰花开’就是从发端到极致的一种‘经典’。这种‘经典’印证了祝先生一生的追求、坚持与向往。他向人们宣告:这不是 ‘一种画’,而是‘一条路’”。


丁绍光说:祝大年教授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先驱,是中国现代重彩画最伟大的拓荒者,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的浪潮中,在艺术沙漠的长途跋涉中,风沙掩盖不了这位对艺术无限虔诚的智者留下的脚印。


刘巨德说:我深感祝大年先生作画笔细而气足,精微中见法度,繁密中显空灵寓写实于抽象的内涵中。特别他在协调博大与精微以及实中求虚,求神的关系中,得心应手。他所追求的境界是大美、壮美与精微之美的高度和谐。


同事心中的祝大年


庞薰琹(原中央工艺美术创办副院长)

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线的勾勒与面的渲染配合默契,一枝一叶皆尽精微,一光一影皆显份量,“取精微,抒广大”一语正道出了祝大年先生的钢笔画达到的精妙之巅。


吴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顽强的祝大年跨越了传统,他是传统的强者。徐熙、黄荃、吕纪均无缘见祝大年,若天赐面,古代的大师会低头刮目而视。他们更将惊呼这个画民间大俗的画家,应登中华民族大雅之堂。精选其优秀作品巡展世界,其独特之美、质朴之美、原创之美及长歌当哭之情愫,当难有伦比”。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祝大年先生是我所见过的最踏实、最勤奋、最诚恳、最执着的艺术家。因为他的这一性格,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祝先生的艺术特色,是他在传统重彩艺术中注入了神秘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他笔下的现实,是以局部的细节刻画与整体构图的空灵、超现实精神组合而成。而这种非常个性化的情感宣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显得特别珍贵。


我们沿长江一带一起去写生,祝先生当时在生活上没有一点要求。一次我们吃饭,等了很长时间,饭还是没有做好,时间对我们很宝贵,吃完饭就必须马上画画,祝先生于是就去盛人家那一碗饭。我们当时就觉得不太体面,可祝先生不这样认为,“我需要时间,我只要提前一点时间吃完饭,我要去画画。为了创作《森林之歌》,年已花甲的祝大年先生,深入边陲傣家村寨,收集了上百张的创作素材,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描绘,终于完成画稿。然后在江西景德镇完成了三千多块瓷砖的彩绘和烧制工作,共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在建国39年大庆之际将这幅画坛杰作呈现于世,为中国这个古老的壁画王国又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在看了壁画之后惊叹不已,他说这是中国传统技艺的高超体现,是真正的东方风格。


乔十光: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

祝先生的风格繁密厚实,不惜笔墨。却繁而不乱,实而不板。他有一套独特的程式化手段,把繁杂的自然秩序化了,也个性化了。我亲自观察过他在西双版纳写生,我们住在热带植物园里,隔着桫椤江画对岸的山,山上有竹丛、木瓜林,还有芒果树……他不惜借用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丰富多变、神秘朦胧的大千世界,凝固在咫尺画纸上,都被简化、条理、概括了。祝先生一方面十分尊重自然;一方面又十分大胆地去主观表现。可以说祝先生的写生就是创作。他的钢笔素描写生,不仅是重彩创作的稿本,也是独立的艺术作品。1972年,在石家庄军垦农场劳动时,他画了一批农村田园风景,庞熏琹先生赞美说: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


祝先生不但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化,也善于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为了装饰风格的需要,他甚至不惜“添枝加叶”。比如他的大型重彩《玉兰花开》,一般来说,玉兰枝干的结构没那么复杂,至少我没感觉到。可是在祝先生的笔下,任何一条细小的褶纹、微弱的节疤,都被夸张了、强化了,也程式化了,从而与繁密洁白的玉兰花交织出一个灿烂富丽、浓妆重抹的世界。这种充满着生机、充满着装饰意匠的世界,正是祝先生的理想世界。


子女心中的祝大年


祝重寿(原中央工艺美院壁画系教授,祝大年长子)

祝大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在杭州艺专学画,师从于林风眠、吴大羽。后去北平艺专学雕塑。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留学陶瓷,师从于日本人间国宝富本宪吉、北大路鲁山人。与此同时也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主要是装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还受到日本民艺家柳宗悦理论影响。

----《祝大年的设计艺术》节选


祝重光(祝大年次子)

父亲一生喜欢绘画,乐此不疲,可以说喜爱到痴迷的程度。平时他身边总备着钢笔随时画下各种景物,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色彩和光线。不久一张重彩画就出现在他脑海中了。他甚至不舍得花时间阅读他喜爱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天劳动(画画)的报偿,他会看看水浒,一本水浒已被翻的破旧了。中国多少年了,经历了多少时代,总是重复着水浒中的人和事。


父亲喜欢家庭生活,大概是因为他的父母家是破碎的,爷爷早逝,他很早就离开了家。(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和奶奶,但常听父亲提起)。记得一到休息日,父亲总和我们一起去看场电影,新电影在那个时代总是轰动的。但是如果片子低俗,他会立刻起身离开影院,等到我们回家,他早已伏身于他的画作了。他是一个离开画作无法生活的人。


父亲一生嫉恶庸俗,即便在他身处逆境的日子里,他仍追求完美,真诚和善良,虽然他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却让他的作品表现那种神圣和尊严。我想人是有权利拒绝庸俗的,因为庸俗扭曲人性,而动机往往又只是贪婪。


祝重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祝大年次女)

他对艺术的痴迷常被圈内的人传为佳话。对于常人来说高度精力集中一般人也就能保持20~30分钟,可他却可以保持 2~3个小时。在烈日下他全神贯注地画,虫子爬上了腿,身边的望远镜、钢笔也被别人偷走,而他仍全然不知。他喜欢云南的热带植物,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令他陶醉。他废寝忘食的画,与他同去的乔十光先生劝他要注意休息,他却说,‘不像你们还来日方长,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一次他病危,家人都焦急的守候在他的床前,待他清醒后却兴奋的告诉我们,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热带植物一幕幕像电影在他头脑中呈现非常美,仿佛来到了极乐世界。


先生高风,隆德仰止


祝大年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勤奋和博学。一生勤于创作,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不让搞陶瓷,就画画,不让画画,就搞陶瓷,不让搞陶瓷,就搞雕塑,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他认为人生一世,要有所作为。他常说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精神生活是无限的,艺术的追求是无限的,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其乐无穷。人生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耕耘必有丰厚收获,而辉煌建树,伟大贡献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虽然隆德自隐,但祝大年先生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无疑占有崇高的地位。


附:祝大年先生年谱

祝大年(1916-199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绘画、壁画和现代陶艺的开拓者,艺术教育家。1916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31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从师于林风眠、吴大羽。1934年转到北平国立艺专学雕塑。1935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留学。1936年入东京帝国美专学陶艺,从师于艺术大师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1938年回国,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壁画。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陶瓷设计和艺术活动。是旧中国陶瓷民族工业的领军人物。1950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北京中央轻工业部,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1952年赴景德镇等地,主持“建国瓷”设计与生产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任教授,陶瓷系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从事工笔重彩和壁画教学创作。曾任中国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协会副主任、中国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1979年为首都机场创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1985年创作陶瓷壁画《漓江春色》、《玉兰花开》等,赴美展览。1987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祝大年美术作品展》。


1916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诸暨枫桥

1931年 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画,师从于林风眠、吴大羽。

1934年 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雕塑。

1935年 经蔡元培推荐赴日留学(同学有沈福文等)。

1936年 入东京帝国美专学陶艺,从师于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都是日本人间国宝)。

1938年 回国抗日,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壁画。

1943年 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陶瓷厂任厂长、总工程师。与赖其芳等发起、组织全国窑业学会,任常务理事。

1949年 在上海结识庞薰栗、江丰。在庞薰栗家,他们彻夜长谈,讨论成立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

1950年 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北京中央轻工业部,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

1952年 带师生去景德镇,主持“建国瓷”设计与生产工作。他在景德镇招募艺人,恢复生产,为景德镇瓷区重建作出了贡献。他设计的“建国瓷”被周总理选定,现已被中外博物馆收藏,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陶艺。周总理在选定“建国瓷”的会上提出要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祝大年将此信息写信告知上海的庞薰栗,庞薰栗提出建院方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1953年 笫一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开幕,其中陶瓷工艺品大多是祝大年筹集的。他深入瓷区,征集挑选,挖掘整理,为中国民间陶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 被错划右派,蒙冤受屈20年。

1958年 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教授工笔重彩画和壁画。他带学生外出写生,体验生活,教学生写生、创作,建起了一整套工笔重彩画教学体系。培养教育了一大批人才,诸如丁绍光、张鸿宾、刘绍荟、乔十光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60年代(“文革”前)创作了一批工笔重彩画精品。

70年代初“文革”下放河北石家庄农村劳动,他在劳动之余画了一批钢笔写生,为后来工笔重彩画创作搜集素材。

1973年 调回北京,参加北京饭店壁画《长江万里图》创作,为搜集素材,沿长江写生(同行的还有黄永玉、吴冠中、袁运甫等),后来因“四人帮”破坏捣乱,此画夭折,现仅存画稿和写生稿。

1974年 去云南西双版纳写生。

1979年 为首都机场创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

80年代恢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先后在装潢系、特艺系、陶瓷系任教,带中外研究生。

1983年 为北京燕京饭店创作陶瓷璧画《岁寒三友》(可惜此画已毁,现仅存画稿)。

1985年 为建材部烧制陶瓷壁画《桂林山水》、《玉兰花开》等,赴美展览。

1987年 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1991年 两次参加国际陶艺研讨会,宣讲论文、展示作品。

90年代创作了一批小型雕塑。还画了一批雕塑稿,可惜因居室狭小,无条件完成。

1994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祝大年美术作品展》,展出其壁画、工笔重彩画、陶艺、钢笔画、雕塑等精品近百件。

1995年 病逝北京,享年79岁。


玉兰瓶花


古树悬兰


荷塘月色


青岛


南疆之花


苏州园林


百合


美人蕉


傣家村寨


注:本文转载自美术公益基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