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视野
 Print

我们忌讳的纸扎,成为法国人眼中的浪漫艺术




今天是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纸,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纸扎是中国传统丧葬祭祀用品,在我们的文化价值观里,是阴森晦气的东西。

不过,今年6月,法国人用中国纸扎在欧洲最大的以非西方艺术为展陈主题的凯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举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Palace Paradis)的艺术展,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传统“纸扎”,展览被巴黎最高点阅率的艺文指南“Sortir à Paris”评为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展区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极乐天堂,内容包括灵厝、居家用品与纸扎食物,以早期传统丧葬纸扎祭品为主。

第二部分为购物天堂,着眼于现代名牌奢侈品与科技产品,像是安装有专属“天堂"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可以看到在当代社会物质环境的变迁下,传统丧葬祭品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种类越来越繁多。

最后一部分围绕着祖先祭祀,以及免于恶鬼骚扰的仪式,如农历七月中元节就是以安抚无人祭祀的“好兄弟”(孤魂野鬼)为主,让民众知道祭祀与慎终追远的意义。

01



纸扎与古代墓葬的殉葬俑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最早的殉葬品都是用活人活物,后来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太过残忍,最终人殉得以废除,改以像人的俑陪葬。但孔子亦有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俑陪葬在意念上实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



在传统道教儒家文化,以及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下,中国的丧葬与祭祀用品也出现新的形式。在造纸术成熟以后,纸张被广泛运用到民间日常生活中,到北宋时期开始流行烧纸俑、纸马,从此纸扎成为丧葬习俗艺术之一,遍及中国各地。



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曾详细描绘宋代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市场售卖冥器的场景: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襆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传统祭祀中的纸扎

生者通过火化丧葬纸扎传递给死者的无限情义,让法国人觉得相当浪漫。展出物品中的纸扎灵厝,也被这座博物馆作为了永久收藏。对于国人相当禁忌的丧葬纸扎,看在法国人的眼裡,却变成浪漫的艺术品。活着的人将人世间的衣、食、住、行及奢华的生活用品製成纸扎,焚化给逝去的亲人。这种饱含对逝者无限追思与感恩的仪式与物品,感动许多法国人。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


谁不曾向往在往生之后,仍继续享受在人间拥有的幸福?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而言,纸扎祭品的功能即在于此,透过火化传递给逝者,确保他们在阴间仍享有舒适的物质生活。

因此《极乐天堂》展览也围绕着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节,为了安抚孤魂野鬼而进行的诸多仪式,来呈现华人对亡灵、祖先追思的文化。同时从纸扎祭品的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上,探讨这项传统的文化根源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局部图

此次展品中的传统纸扎灵厝(即「冥宅」,闽南语中「厝」意指宅屋),是由台湾传承四代的百年纸扎老店“新兴糊纸店”制作。

纸扎灵厝有精细的雕花与龙为装饰,一砖一瓦都是手工制作。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局部图

而且在传统的灵厝里,还会置放逝者的纸糊肖像以及厝契(房产证明),另有财产清单标明家人亲友所给的金钱总额,以避免祭品被饿鬼所盗取。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局部图



除了灵厝,还有中元节奉祀常出现的“大士爷”(尊称为普渡公)来法国展出。

民间传说“一个人往生之后,若没有亲友替他举行丧葬仪式又无人供俸,则可能变成饿鬼。这些危险的魂体通常会在阳世之人的梦里作怪,带来灾难与病痛。”每一年中元节的纸扎和祭品,便是为了安抚这些孤魂野鬼。 
在法国展出的“大士爷”


在传统奉祀中,“大士爷”就是传说负责吓阻孤魂野鬼的神灵,在农历七月普渡之后焚化,他会将那些游荡的亡魂带往地狱或天堂。




在法国展出的“大士爷”


除了传统的纸扎样式,展览中还出现了由台湾“Skea天堂纸扎”制作的新型现代化生活的纸扎,涵盖衣食住行,与时代潮流同步。


名牌汽车: 


与原型高度相仿的名牌手提包、珠宝、晚礼服等。 
 
紧跟时代潮流的数码产品。提供的纸扎平板电脑与智慧型手机,还配备有专属冥界的虚拟APP,诸如「天堂聊天室」。
 


插座、充电线一应俱全

 

食物多元化和全球化,北京火锅、粤式点心、西式糕点、韩国石锅拌饭、意式肉丸、日本天妇罗和荞麦冷面……应有尽有。

 


各类纸扎休闲场所,比如“天堂茶室”,从门店外观到内部格局,一桌一椅、菜单、碗筷,都追求精致做工,丝毫不含糊。
 
 怀旧风格的客厅和卧室,每件家居电器甚至还可以清楚看见品牌。
 
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极乐天堂》展览后,都表示很讶异:“怎么能用纸张将房子、物件做得这么像,而且最后是要烧掉,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朋友,并相信这样可以带给往生者如同在人间时享受的乐趣,甚至是一圆在世时未尽的心愿。”

对他们来说,这种行为实在是艺术太浪漫了。
 
 其实,这不是台湾纸扎第一次登上法国。

早在2016年,专业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来到台湾旅行,无意发现了这神秘而精致的中国纸扎工艺,他当时对于当地人竟将这些做工精细的艺术品拿去烧掉,感到惊奇又可惜。

在深入了解纸扎文化与风俗后,他表示:“纸扎在当地常常受到忽视,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不是艺术。”

于是,他就邀请了台湾“新兴糊纸店”参加巴黎工艺设计师周(D’Days),到卢浮宫西翼的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展出传统纸扎作品。
 


“新兴糊纸店”老师傅张徐沛



 张徐沛,从14岁开始跟爷爷学习纸扎,祖上于1895年创办了“茂兴斋”纸扎店。

“那个年代,台湾纸扎生意好的不得了。”张徐沛仍然记得,那个时候许多人家都会来定制超大型的灵厝,有时候为了赶工,师傅就多达20位。

需要多年的磨练才能熟练掌握整个纸扎技艺。以扎竹来说,光劈竹条,掌握竹子的构造与手感,真正上手就需要两三年。
 


完成一个大型纸扎「灵厝」,从劈竹到完工,起码要2-3个月

无论是走古风的中式灵厝、洋房式灵厝还是用于节庆奉祀的超大型庙宇,“张兴糊纸店”都能够设计并全手工制作完成。 



 策展人朱利安(Julien Rousseau)就被来自东方的古老传统深深吸引。后来他知道了,这些纸扎最后要烧掉,送给离世的亲人朋友,忽然觉得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想法很浪漫。

在朱利安看来,中国人烧纸为了让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过得幸福,有时为了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但更多时候不是为了死去的人,而是为了安慰活着的人。


中国传统丧葬纸扎透过精緻手艺,从竹骨架、剪纸、彩绘、糊纸、型态、比例及装饰,每一细节都是展现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不捨。


这种充满神祕而富有诗意的纸扎作品,漂洋过海满足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丧葬纸扎也就成了精美而浪漫的艺术品。



一团火,两行泪,几声问候。

我们渐渐明白烧纸不是底下冷,人间更需要温暖。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