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专题
 Print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今年起,中国美术界要为一种“减法”点赞——就是中国文联叫停了各协会的商业性展览。商业性展览的目的纯是盈利和牟利,往往让艺术家迷失方向。如今次数频繁的全国单项展览被踩急刹车,有助于让创作回归到本来的艺术规律,还了书画美术界一份清净。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单项商展 滋生腐败


       据报道,原本每年举办10余次的全国中国画展览,每次展览几百幅作品,估算下来,展览的费用成本超过500万。中国文联旗下的各大协会举办商业性展览,借用了国家级艺术协会的品牌效应,展览举办却让地方政府或地方艺术协会承担费用。


       承办的地方艺术协会为了筹措承办资金,会向报名参展者收取报名费用,或寻求企业赞助。参展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参差不齐,原先并不合格的艺术家,因为支付了高额入场费用,就能在“全国”艺术展览上亮相。


       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十多年,如果是协会自己主办的话,书法国展和全国美展,经费来源基本是和地方相关部门“合作”的。八条规定颁布后,这种做法得到矫正,明确提出了避免“东道主”现象。全国性商业展览有时一年要办10-30次,以前出了巨额资金,地方相关部门就会要求全国性协会为地方艺术人才的发掘做贡献,这是好听的说法。但实际做法,就是让本地人才多露脸多拿奖,全国展览因而失去了公正性。地方相关部门在参与主办时,让全国性的权威协会挂名指导单位,以此来吸引外地的艺术家报名参展。


  有些艺术家明明知道这类所谓的全国展览含有水分,但不减参展热情。作品宣传和出版官方画册,这对艺术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认为只要在全国性的艺术展览上出现,就能换来艺术名声,作品随之在市场上身价大涨。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展览评选 服务金钱


  这个层层盘剥的利益链条里,容易滋生出了寻租的空间。展览目的不纯粹,展览评选的过程就会漏洞百出,展出的作品无法到达国家级的水准。主办方或幕后企业操纵着展出作品的甄选过程——大部分冠以全国性名头的商业性展览,并不能保证参展作品达到全国一流水准,这种重复举办的展览,也无法折射出艺术创作的国家顶级水平。相反,“灰色地带”放纵了有利可图的不公正行为。


       这类展览通常情况下还会设置评选奖项,为参赛作品排定座次。有评委私下披露许多评审问题,承办单位领导推荐作品,说这几幅画很有特点,评委心领神会。出钱的赞助企业为了有针对性地包装某些艺术家,会暗示评委额外关照,助力和企业交好的艺术家冲击这类奖项。


       展览的不良的长尾效应甚至还会波及当地艺术高校。针对这些展览,一些院校办起了“冲刺班”,受邀的导师一般都是展览评委,学生交了学费,在评选的时候导师总是会有一些关照。这种不良风气,助长了未来的艺术家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还没有踏出校门之前去追逐不当得利,苦练艺术内功的勤奋者反而被埋没了。


       从报名参展、展后评选到参展培训,林林总总的势力,合力地造成整个展览的不公正,最终抹黑了全国性艺术协会的品牌。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让真正艺术家唾弃


       如此劳师动众地耗费人力物力,宣传、征稿、评选、展览,该类“全国”开头的商业性美展的最大获利者,就仅限主办单位以及展览的组织者们,他们热衷于举办这类全国性展览。


       获奖者中有人“抄近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与成就并不相称的荣誉。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参评作品水准拙劣、评审制度漏洞百出,冠以“全国”二字的商业性展览自然就疏远了真正的艺术创作者,这让人们对国家级的艺术评选灰心丧气。


       网友啸石楼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他表示记得以前每年全国汇展,在观展时总有收获,现今画展商业化频繁,主管部门每每发短信催看,不胜其烦。网友周桂胜也对商业书画展的收敛非常支持,他说撤了最好,因为这类展览谁上谁下是主办方说了算,让盈利就行。这么做是误导了艺术圈。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对这种现象在最近这段时期已经得到了重视,需要全国性权威艺术协会挂名商业展览当指导单位,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和前几年泛滥乱象相比,现在严谨做法让他喜闻乐见。作为艺术家,他希望这股清流能够保持下去。(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来源:新民晚报)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商业性展览停办 还画界一份清静


       今年美术界的情势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文联叫停了各协会的商业性展览。既然不允许盈利,展览变得劳民伤财,展览次数自然会减少。这个格局的变化,使得频繁且热闹了18年的全国单项展览失去了原动力。


       每年10余次的全国中国画展览,究竟是要检阅中国画创作的实际成果并加以展示和奖掖,还是仅仅想收获一些合乎展览格调的标准化作品?结果却是后者。每次展览的几百幅作品,可以换来管理合作费30万元、办公费20万元,以及其它费用。近几年每一次展览的总费用都在500万以上。有利可图,所以如此劳师动众地耗费人力物力,宣传、征稿、评选、展览。则全国美展的最大获利者,就仅限主办单位以及展览的组织者们。这种全国展览早已代表不了全国水平。


       这种展览话语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化评价格局,带来创作思路的狭隘和作品面貌的趋同,就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而言,无疑是应予避免的弊病。然而,在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中,这种缺陷局中人也非常明白,但是利益所趋,当然谈不上纠正。这种作者迎合评委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当然是参与竞争者的作品套路,越来越贴近主办者的期待和倡导。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作品的同质化倾向。如若不信,可以看看近十年来这些中国画展览的入选、获奖作品中,那些相同类型、相似图式、相仿风格乃至于相近色调的不断出现的现象;也可以看看与前几届获奖作品相仿的“相似作品”再次出现的现象。


中国美术界点赞:文联叫停商业性展览, 还书画界一份清静!


       没有哪一个时代的绘画,像今天这样热衷于举办各类展览。一位评委说,展览的评审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主办单位的领导推荐作品,说这几幅画很有特点,评委自然心领神会。去年浙江一个浦江什么展览,有一幅作品在终评的第一轮评选时已经落选,展览组织者说这幅画需要照顾一下,于是就将其从落选作品中捞了出来,结果在第二轮评选时便获了奖。另外针对这些展览,一些院校、画院,办起了“高研班”,“展览冲刺班”,导师一般都是展览评委,学生交了学费,在评选的时候导师总是会有一些关照,这就造成评选的不公正。


       评选中的不公平,让人们对评选失去了信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及缺乏评判标准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表现在画家中,则是有些展览不管你多么努力,机会都不属于你。就是这种不公,将画家分出了“我们”、“你们”、“他们”等等不同的利益群体。


       自古以来,中国画真正艺术成就的取得是靠展览评奖吗?这种展览体制,久而久之,很多不合理的“规矩”演变成为一种惯性、一种常态,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当初的问题。评选不公,展出的作品大多重形式、轻内涵,没有看头等等。现在这些展览被叫停,正好还画界一份清静。


注:本文转载自淳道字画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