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祝重寿:北齐墓室壁画与张僧繇画风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朝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佛教美术作为中国美术的精华,自然广泛影响到其他各类美术,例如影响到墓室壁画。

梁武帝能调和儒、道、释三教矛盾,使三教并行发展。他还非常重视中外交流,积极引进外国文化,《晋书》上说,“修贡职,航海岁呈,踰于前代”,海上贸易大发展,有当朝萧绎画的《职贡图》为证。

印度笈多佛教艺术(4---7世纪)也传入中国,传入南京,走的就是东南海路(其实早在5世纪初(412年)东晋法显已将笈多佛像带到南京,到梁武帝时已近百年),正是在梁武帝时佛教最狂热的大气候、大氛围下,笈多佛教艺术才开始起作用,才影响到画家张僧繇。

张僧繇是南朝梁朝画家,是苏州人,是梁武帝(6世纪前半)的宫廷画师,擅长画佛像、肖像、人物(历史画、风俗画)等。梁武帝多次命令张僧繇装饰佛寺,张僧繇曾在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印度)画法画“凹凸花”,色彩渲染,有立体感,一时引起轰动,说明他比前辈顾恺之、陆探微更关心引进外国新样式,而顾、陆更关心的是中国化改造,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一脉相承,张僧繇不属于这一派。

张僧繇的渲染,可能是中国画最早的渲染。张僧繇还画过印度高僧,正如姚最说他“殊方夷夏,皆参其妙”。梁武帝诸位王子外出远征,武帝思子心切,派张僧繇前去画像,归来“对之如面”,说明其肖像画写实传神,有生活气息,更加世俗化。

唐人张怀瓘评其画与顾恺之、陆探微并重,谓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可见张僧繇的画一反陆探微直线造型,“秀骨清像”(高瘦),而是曲线造型,画得矮胖,丰腴肉感。其画简洁疏朗,“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如同速写。所以张彦远认为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繁密),而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简疏),可见张僧繇、吴道子是一派,张僧繇影响了吴道子。

传说张僧繇开创“没骨”画法,不用墨线起稿,直接用颜色画,影响深远。张僧繇还是最早将书法用笔引入中国画中(6世纪张僧繇将书法用笔引入中国画,20世纪林风眠将书法用笔逐出中国画,都是伟大创举,都影响深远)。

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四人并称“四大样”。画史又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不管怎么说,张僧繇都是大家。六朝是南京画坛的黄金时代,大师如云,杰作如雨,影响深远,顾恺之影响了5世纪(十六国后期和北魏前期),陆探微影响了北魏后期,张僧繇影响了北齐,陆探微和张僧繇还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向东影响到朝鲜、日本,向西影响到河西敦煌。

可惜张僧繇之后,“金陵王气黯然收”,南京艺术影响就大不如以前了。张僧繇无师自通,自成一派。如果非要找他的老师的话,那可能就是印度笈多佛教美术。

笈多王朝(大约320---646年)4世纪兴起,5世纪强盛,6世纪开始衰落。5世纪统一印度北方,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首都是华氏城(恒河下游巴特那),是印度中世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贸易,宗教兼容,大乘流行,中印高僧互访,成为国际佛教艺术中心,广泛影响到南亚、中亚、东南亚、东亚(中、朝、日),影响之广,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中亚犍陀罗(犍陀罗佛像3世纪就随着贵霜帝国衰落而衰落,后犍陀罗虽然延续到6世纪前后,却一直在学习印度马图拉佛像)。

笈多佛像(4——7世纪)已经完全印度化,圆脸厚唇,衣薄透体,有马图拉、鹿野苑两种样式,这是印度笈多王朝两大佛教美术中心。笈多前期主要是后马图拉佛像,在恒河上游,继承贵霜马图拉佛像(1——3世纪),进一步印度化改造,衣薄透体,如同出水。笈多后期主要是鹿野苑佛像,在恒河中游,完全是印度本民族艺术风格,衣薄透体,如同裸体。

南朝各朝都与印度笈多王朝有外交往来,互派使节,互赠礼品,印度笈多佛像也从南亚、东南亚,经东南海路不断传入中国,首先到南京(如前所述早在5世纪东晋法显已将印度笈多佛像带到南京)。张僧繇学习笈多佛教艺术,加以中国化改造,开创了简洁、丰腴、圆润、敦厚的张家样。


南梁萧绎《职贡图》,张僧繇画风


南梁萧绎《职贡图》,张僧繇画风



张僧繇的学生传派很多,首先影响了本朝(南梁)画家,例如南梁萧绎画的《职贡图》(宋人摹本)就体现了张僧繇画风。其次还影响到北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说,就有杨子华(北齐)、郑法士(北周、隋)、袁子昂(北周)、孙尚子(北周、隋)、李雅(隋)、二阎(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初唐)、范长寿(初唐)、何长寿(初唐)、吴道子(盛唐)、杨惠之(盛唐)等,可见其影响深远。可惜张僧繇的作品一件也没有流传下来。


青州北齐佛像上的彩画,张僧繇画风



6世纪后半期张僧繇张家样直接影响到北齐新风。

北齐(550——577年),550年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建都于邺(河北临漳),占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广阔地区,然后四面出击,威震长江,西与北周,南与南陈三国鼎立。北齐也像北魏、东魏一样,积极学习南京南朝文化,邺都、洛阳与南京距离差不多相等。


天龙山,北齐,张僧繇张家样


响堂山石窟,浮雕壁画



《北齐书》上说,南梁画家萧放,梁武帝犹子(侄子)也,入齐(北齐),于宫中监诸画工,帝(北齐)甚善之。可见南梁画家入北齐,为北齐服务,影响北齐。《北史》中专有一卷记述南朝宗室流入北方者,说明南方汉文化影响北方胡人文化。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开创北齐新风,“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阎立本称赞他“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简易标美”就是张僧繇简洁丰腴的画风,可见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当是张僧繇、杨子华画派。《北齐校书图》传为杨子华所画,但也有人说是阎立本画的,他二人都学张僧繇,都“简易标美”。《历代名画记》上说二阎兄弟学张、杨,可见二阎也属张、杨画派。此外杨子华还是画马名家。

再如北齐画家曹仲达也学习南朝绘画,师从于南梁袁倩,而袁倩又是陆探微的学生,陆、袁、曹都画“密体”,一脉相承,与张僧繇、杨子华“疏体”画派迥然异趣。可见北朝绘画学南朝是普遍现象。

同样北齐画家入北周,为北周服务,影响北周,例如北齐画家高孝珩(皇子)“为周师所虏,授开封县侯”。后北周改革,后来居上,577年灭北齐,但北周文化学北齐。

北齐墓室壁画也像佛教美术一样,也学习南京张僧繇张家样,开创北齐新风。也集中在两都(首都邺都和夏都太原)和山东三地。

邺都附近的磁县(河北)有多座东魏、北齐皇家贵族陵墓。北齐墓室壁画主要有高洋墓、高润墓、尧俊墓等。



高洋墓

高洋墓在河北磁县湾漳,1989年清理,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执政10年,30岁(559年)去世,属北齐前期,高洋墓外有神道、石刻(人臣),当属王陵,当有宫廷画师杨子华参与壁画创作。此墓壁画破坏严重,仅存墓道两壁壁画,对称有序,画青龙、白虎在前引导,后面是仪卫出行行列,文武百官,手持旌旗,浩浩荡荡,表现出皇帝出行,气势冲天。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画神兽飞奔,下层画仪仗行列,上动下静,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上层神兽,兽面人形,张牙舞爪,乘风狂奔,周围还有流云、莲花、忍冬(草),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非常超脱;下层仪仗,顾盼生动,写实传神,细致严谨,一丝不苟,服装南裙、北裤互相融合,完全是现实主义风格,完全是北齐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墓门上方画一大朱雀,正面直立,炯炯有神,两侧有神兽狂舞,也是动静对比,曲直对比。墓室破坏严重,仅见墓顶画天象,四壁依稀可见上为神兽,下为人物。总之此墓壁画写实生动,细致严谨,非常成熟,体现出北魏、东魏流行的陆探微“细密”遗风。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与附近(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548年)壁画画风相近,一脉相承。东魏公主墓壁画也是墓道两壁画青龙、白虎引导,后面是仪卫行列,上面有神兽、凤凰等,但人物不多,多为正面。墓门门楣也是画大朱雀(正面),两侧画神兽。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墓室画墓主人家居生活,北壁画墓主人像及侍女,东西两壁画男女侍从,也都是正面,人物上面四壁画四神,墓室顶画天象图。整个看上去,也是写实生动,细致严谨,也体现了北魏流行的陆探微“细密”遗风。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出土大门吏俑

北齐高洋墓比东魏公主墓晚10年,所以又与东魏有些不同,这时(北齐初期)南京南梁张僧繇画风已传到北方,张僧繇画风影响北齐新风,正是北魏、东魏旧貌向北齐新风的过渡。高洋墓壁画人物多为半侧面(不像东魏公主墓多为正面),简洁生动,曲线造型,丰腴健壮,隐约可见张僧繇画风影响和刚刚出现的北齐新风。高洋墓壁画丰富多彩,既有北魏、东魏旧貌,又有北齐新风。


高润墓壁画



高润墓(576年,河北磁县),高润是北齐皇帝高洋的弟弟,兄弟俩去世相隔17年,此时已是北齐末年。此墓1975年发现,壁画残破,仅墓室北壁保存较好,画有墓主人端坐帷帐中,两旁男女侍从数人侍立,男侍举羽扇、华盖,女侍或捧物或执塵尾,构图严整,大体对称,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高润墓壁



东西两壁残破严重,隐约可见车马出行、仪仗侍卫等。墓顶画天象图。整个看上去,布局、构图、题材、人物、画法、画风都是北齐皇家贵族统一、标准的规格样式,与下面要说的太原徐显秀墓壁画相近。



高润墓壁

此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墨线填色(红、黄、蓝、紫),仅人脸、帐幔渲染立体感,画风“简易标美”,显示出宫廷画师杨子华画风。此壁画人物曲线造型,简洁生动,勾线渲染,表现立体,又与张僧繇画风相近,如前所述杨子华学张僧繇,所以此壁画也受张僧繇影响,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上述高洋墓壁画中的北魏、东魏陆探微遗风已不见了,完全是北齐画风,可谓高洋墓壁画的简化版和草写版,松松垮垮,如同速写,是北齐末年的画风。



高润墓壁

磁县北齐墓壁画还有尧峻墓(566年),此墓破坏严重,仅存门楣壁画,画一大朱雀,正面展翅,旁有仙人执莲,仙人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简洁,“简易标美”,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类似朱雀门楣壁画,前述高洋墓中也有。此墓壁画属北齐中期,比较成熟,是典型的北齐画风,艺术水平高于高润墓壁画。

北齐尧峻墓

此三墓壁画显示了北齐绘画早、中、晚期的不同面貌。







磁县北齐墓还出土了大量陶俑,与上述壁画艺术风格相近,也是矮胖头大(北魏俑高瘦头小),简洁生动、圆浑敦厚,也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当属北齐新风。上述北齐壁画、陶俑,还与邺都附近邯郸响堂山石窟中的北齐佛像相近,北齐佛丰腴圆润,文静典雅,造型简洁,体量感、空间感强,表现出北齐新风,也受南梁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尤其是供养人浮雕,更是肥胖、简约、圆浑、敦厚,更像南京张僧繇张家样了。

邺都附近的安阳(河南)有颜氏墓,颜氏是高洋帝妃,等级也很高,壁画也应是宫廷画师主持,此墓壁画损坏严重,仅存骑马武士、男女侍从、妇女抱孩等,人物也是丰腴壮实,“简易标美”,可能也与宫廷画师杨子华有关,也受张僧繇影响,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安阳还有北齐范粹墓壁画,但已漫漶不清。北齐首都邺都附近几处壁画都保存不好,不如夏都太原的北齐墓室壁画保存得好。

太原北齐墓壁画主要有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壁画。

娄睿墓(570年)壁画,娄睿是北齐最显贵的外戚,位极三公(太尉、太傅、太师),等级极高,壁画主持非宫廷画师不可。墓道仅存西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画仪卫出行,驼马成群,第二层骑士分组,疏密(聚散)有致,形成节奏。第三层乐队吹角,互相呼应,连成一体,声势浩大,反映出鲜卑贵族出行的豪华排场,整个看上去,主从有序,疏密有致,节奏鲜明,多而不乱,可见画家用心良苦,富于装饰性。



娄睿墓

娄睿墓

天井、甬道,上画神兽、云气、散花、宝珠等,下画门卫,手执刀剑,上动下静,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墓门石制,上敷白粉,然后彩绘,门扇左画白虎,右画青龙,门框画卷草、宝珠,门楣画兽面,上有莲花、宝珠,两侧画朱雀啣莲,皆彩绘加金,金碧辉煌,可能是现存最早的用金实例。

娄睿墓

墓室顶画天象、四神、十二生肖、羽人前导、仙人骑龙虎升仙、雷公击鼓等。墓室四壁画墓主人生前生活,后壁画墓主人坐像,后有帷帐。左右两壁画准备出行,牛车鞍马,奴仆簇拥,华盖羽葆,非常排场。前壁门两旁画侍卫,后有大树。布局、构图、题材、画法、画风都与附近徐显秀墓壁画相近。



娄睿墓



此墓壁画的特点是:
1,写实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摆脱了以往的顾(顾恺之)陆(陆探微)程式。
2,顾盼传神,互相呼应,使壁画连成一体。
3,勾线渲染,表现立体,体现了张僧繇画风。
4,工笔重彩,色彩鲜明。
5,现实部分充满现实主义,神怪部分充满浪漫主义,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总之此墓壁画规模宏大(共70多幅,200多平方米),布局严谨,画幅巨大,场面壮观,艺术水平很高,可能出自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之手。(请参见拙作《中国壁画史纲》,文物出版社,1995年)



娄睿墓

此壁画整个看上去“简易标美”,“简”可能与宫廷画师杨子华有关。人物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壮实,“胖”又与张僧繇张家样相近,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此墓壁画中的动物也画得极好,马受画马名家杨子华影响,自不用说。牛可与唐代韩滉《五牛图》媲美。

徐显秀墓(571年)壁画,徐显秀原是河北汉族军人,也是太尉、武安王,也是北齐显贵,此墓壁画也应是宫廷画师主持,是北齐墓壁画中保存最好的,现存有300平方米,并真实体现了北齐画风,实在是难能可贵。


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



墓道两侧画仪仗出行队伍,不分层,不像娄睿墓分层(3层)。队伍近百人(96人),执枪佩剑,浩浩荡荡,威武雄壮,人物大同小异,节奏分明,硬笔勾线,不见渲染,简洁明了,如同速写,体现了张僧繇疏体画风。




甬道(墓道与墓室的结合部)画门卫,比墓道仪仗画得细致些,方脸圆角,丰腴伟岸,仅脸部渲染,表现立体,也体现了张僧繇画风。


墓室是重点,壁画最精彩,四壁画墓主人家居宴饮、出行备马备车情景,北壁画夫妻开芳宴,观众看壁画,画中夫妻看观众,观众与画中人对看,很有意思。东西两壁画牛车出行、鞍马出行。南壁是东西两壁的延续。四壁连成一体,形成一幅横向长卷。




画中人物呈竖向,帷帐、伞盖、牛车棚呈横向,横竖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帷帐、伞盖、车棚色重(黑),引人注目,说明主人所在,同时也使画面产生节奏感。此画好像是用硬笔勾线,线是铁线描,仅脸部有渲染,也体现了张僧繇画风。有些地方,诸如服装、衣上纹样等,直接用颜色画,不勾线,即所谓张僧繇开创的“没骨画法”。




总之此墓壁画人物多达200多人,还有鞍马、牛车、神兽等,蔚为壮观。题材纷繁而布局明确,人物众多而脉络清楚。真实再现了北齐显贵的奢华生活,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徐显秀墓



此墓壁画也与宫廷画师杨子华有关系,而且还体现了杨子华“简易标美”的画风。同时又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两墓壁画相差一年,同属北齐中期,也是盛期,都是以人物为主,神怪很少,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布局、构图、题材、人物、画法、画风都很相近,整个看上去都是“简易标美”,都可能与杨子华有关,再加上杨子华是宫廷画师,“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

此二壁画人物都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壮实,勾线渲染,表现立体,又与张僧繇张家样相近,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两墓壁画比较,徐显秀墓壁画比娄睿墓更简洁,更明确,更成熟,更世俗化,更有装饰性,艺术水平更高,保存更好。

此二墓壁画当是北齐墓室壁画的典型和样板,堪称北齐壁画双璧。记得家父祝大年生前对娄睿墓壁画很推崇,曾对我说:“此壁画十分难得。”可惜家父未能看到徐显秀墓壁画,若能看到,定会狂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福气”,我们比前辈见多识广,应感谢伟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恩惠。

太原附近忻州、寿阳、朔州也有北齐墓室壁画。


忻州墓





忻州墓壁画,在太原北面,壁画仅存墓道壁画,在墓道两壁和墓门上方,墓道壁画分三层,下画仪仗,中画墓主人生前骑射狩猎(墓主人可能是位北方民族高级将领),上画天界,有仙人、神兽、飞云等,引导墓主人升天,横向构图,是横向长卷;墓门上方是幅方形画面,画一大望楼,下有侍女向外张望,楼顶上有莲花卷草佛教图案,两测各有一只大神鸟(凤凰),是竖向构图。二者横竖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忻州墓


这些壁画都有动势,墓门壁画气势向上,墓道壁画向两侧,都是向外扩张,充满张力,仿佛要冲出墓葬。




大望楼是汉族木构建筑,梁柱斗拱等构件都画得写实,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如同建筑施工图,可照图施工。其中侍女向外张望,谨小慎微,瘦弱悲戚,“秀骨清像”,整个看上去,不像北齐画风,倒像北魏、东魏遗风,还可见刘宋陆探微画风影响。




墓道壁画上层天界也是如此,仙人、神兽、飞云等,也是神秘浪漫,细致严谨,清瘦典雅,“秀骨清像”,很像南京陆探微画风,例如很像南京南朝(刘宋)砖印壁画风格,也像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和洛阳北魏石刻线画中的仙人、神兽。


而墓道壁画中层(狩猎)、下层(仪仗),画风迥异,人物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雄健,“简易标美”,体现了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动物也画得很生动,可与上述娄睿墓动物比美,尤其是马,画得极好,使人想起画马名家杨子华。


忻州墓




总之此墓壁画比较复杂,既有北魏、东魏旧貌,又有北齐新风,正是北魏、东魏向北齐过渡风貌,当属北齐前期壁画,情况很像前述磁县高洋墓壁画。忻州墓壁画不如上述太原二北齐墓壁画简练成熟,也不如太原壁画世俗化,太原壁画以人物为主,神怪很少,充满现实主义精神,而忻州墓壁画仙人神兽纵横驰骋,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去年(2019年)忻州发现佛寺佛像窖藏坑,出土了一批被打碎,埋藏的石质佛像(还有菩萨、弟子),有34尊(件、套),时间跨度从北魏到中唐(844年唐武宗灭佛),多为北齐佛,多为圆雕,情况好像后面将要提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

忻州离太原不远,佛像很像上述天龙山北齐佛像,也是胖、简、圆,体量感强,也属张僧繇张家样。忻州北齐壁画与忻州北齐佛艺术风格一致,堪称忻州北齐艺术双璧(两宝),都受南京张僧繇张家样影响。

库狄㢠洛墓壁画

库狄㢠洛墓壁画(562年),在山西寿阳(在太原东面),是北齐开国功臣,等级高,也是宫廷画师主持,也属北齐中期(盛期)壁画。甬道两壁各画侍卫4人,与上述太原典型的北齐墓壁画相似,也是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魁梧,“简易标美”,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




库狄迴洛墓,胡人乐舞俑

墓门画青龙、白虎,门楣画朱雀,与徐显秀墓相似,龙腾虎跃,很有气势,尤其是龙,令人想起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墓室没发现壁画。此墓出土的胡人乐舞俑,生动传神,简洁明了,使我想起张僧繇画印度高僧的故事,当属张僧繇画风影响。

朔州墓

朔州墓壁画,在忻州北面,2008年发现,保存完好,墓室画墓主人生前豪华生活,北壁画夫妻开芳宴,两侧有侍从伎乐,东壁画鞍马仪仗,西壁画牛车出行,南壁有门洞,两侧画二人对吹号角(娄睿墓壁画是四人对吹)。

朔州墓

墓顶分三层,上层画天象,中层画四神,下层画十二时。此墓布局、构图、题材、人物、画风、画法都与太原徐显秀墓壁画相近,也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画得很简洁,很细致,很严谨,很成熟,人物,尤其是侍女,画得极美,堪比唐人。




州墓



人物有大有小,这不是近大远小,而是表示等级高低。说起朔州壁画,我不禁想起朔州城里的崇福寺,内有精彩的金代壁画,与此朔州北齐墓壁画,堪称朔州壁画双璧。



州墓

太原一带北齐墓也出土了大批陶俑,其中壁画和陶俑艺术风格一致,也与附近天龙山石窟中的北齐佛像艺术风格相近,北齐佛(例如第16窟)丰腴圆润,简洁洗练,富有体积感和空间感,体现出北齐新风,也属张家样。三者都受南京张僧繇艺术影响。

山东是南、北朝拉锯战的战场,兼有南、北朝文化,但受南朝汉文化影响更大,更接近南梁张僧繇画风,这与上述北齐两都不同。山东北齐墓墓主多为中下级官吏,壁画少,规模小,而且简单,远不如两都贵族墓。

山东北齐墓壁画主要有崔芬墓(临朐)、道贵墓(济南)、济南东八里洼墓等。



道贵墓



道贵墓(济南,571年),墓室后壁画墓主人坐在屏风前,东西两壁画车马出行,前壁门两侧画门卫,门楣画兽面,顶部画天象,布局、题材、人物、画风,与上述太原墓相近,看来这是当时流行套路。而人物丰腴魁梧,线条简洁率意,当是太原壁画的简化版、草写版,似乎更像张僧繇画风。



济南东八里洼墓

济南东八里洼墓,墓室东西两壁漫漶不清,隐约可见侍女,用笔粗率,北壁画八曲屏风,中间四屏画树下人物,“褒衣博带”,饮酒赋诗,当为竹林七贤和荣启期,这是南朝画家常画的题材。此墓壁画简洁生动,如同速写,使人想起南京张僧繇张家样“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当是受张僧繇画风影响。



崔芬墓

崔芬墓(临朐,属青州,552年),石门画门卫,墓室上画天象、四神,下画八曲屏风(后壁),可能也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也是南朝文人情结。西壁画墓主人夫妇出行,奴仆簇拥,“汉官威仪”,很像龙门、巩县石窟中的北魏浮雕《帝后礼佛图》。

上述三个山东壁画中都有屏风,而其他地方北齐壁画中少见,这也说明山东深受南朝文化影响,屏风是中国传统的室内家具,周已有之,六朝流行书画屏风,影响北方。山东壁画比上述两都简洁率意,更接近南京张僧繇张家样画风。

最后说说青州(益都)北齐墓(573年)石刻线画,此墓文革时发现,当时就被哄抢了,当地农民用此墓石板盖猪圈,更有甚者,用石板修建水库大坝,永远也找不回来了,真是令人痛心疾首。目前只找回8件石刻线画,极为珍贵,(北魏石刻线画较多,洛阳就出土不少,而北齐石刻线画却很少见)。


青州北齐石刻线画



这8件北齐石刻线画都是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诸如商旅驼运、外商谈判、牛车出行、鞍马出行、饮食、主仆交谈、大象等,写实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是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可靠的形象资料,尤其是山东丝绸外销情况,将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洛阳东移到山东青州,(也有可能从山东沿海走海路直接出海外销)。



青州北齐石刻线画

更重要的是北齐石刻线画极为罕见,此石刻线画上的人物与北齐壁画一样,都是丰腴魁梧,简洁明了,曲线造型,如同速写,非常成熟,更像南京张僧繇张家样画风。

山东北齐墓也出土了大批陶俑,壁画与陶俑艺术风格一致,也与青州北齐佛像,诸如龙兴寺、驼山石窟、云门山石窟佛像艺术风格一致,都是矮胖、圆润、简洁、敦厚,都受南京张僧繇张家样风格影响,这种情况与上述两都相似。

青州北齐佛像,皆圆脸丰腴,简洁洗练,朴实敦厚,富有空间感(体积感、重量感),很像张僧繇引进的印度笈多鹿野苑佛像风格,已经摆脱了北魏、东魏高浮雕,成为独立的圆雕。青州佛像与上述响堂山、天龙山风格相近,都受张僧繇风格影响,都属张家样。

总之,北齐墓出土的壁画、陶俑、甚至陶瓷(参见拙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刚》,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都与北齐佛艺术风格一致,都是矮胖,圆润,简洁,敦厚,都受南京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形成了北齐的时代风格,即所谓的北齐新风,甚至连北齐书法(例如《泰山石经峪金刚经》)也是这样。

北齐新风直接影响北周,北周墓壁画和石刻线画都学北齐,例如陕西咸阳杜欢墓(572年)、宁夏固原李贤墓(569年)壁画,再如西安21世纪新发现的4个北周墓(康业、安伽、史君、李诞)都有石刻线画,这些北周画都是矮胖、简练、渲染,也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也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画风,就连这些北周墓中的陶俑也是如此。但这些北周墓壁画远不如北齐成熟,显得拘谨板滞,多为正面形象,呆兮兮地直接看着观众,可见北周学北齐。甚至敦煌北周壁画也受北齐墓壁画影响(另文论述)。

南北朝艺术甚至可与大唐艺术媲美,仅以北齐为例,北齐立国不到30年,仅墓室壁画就有十几处(磁县、太原、山东等),而且艺术水平很高,绝不亚于唐人,而我们的美术史对于南北朝艺术的评价远远不够,看来中国美术史急需改写。

北齐影响北周,北周影响隋,隋影响初唐。南京张僧繇张家样广泛影响到北齐、北周、隋、初唐,甚至于8世纪盛唐吴道子、杨惠之也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张僧繇影响中国美术将近200年,吴道子开创吴家样之后,伟大的张僧繇时代才算结束。
(全文终)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