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大讲堂
 Print

祝重寿:龙门石窟北魏艺术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四朝。北朝北魏386年建立,439年统一北方,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灭北周,北朝结束,589年隋灭陈,南北朝结束。

南朝宋、齐、梁、陈,首都都建在南京,南朝佛教与佛教美术发展到顶峰,南京寺庙林立,成百上千,到唐人杜牧时,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大规模地寺庙建设,可见当时南京佛教美术之盛,艺术家之多,是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自然而然是北朝佛教美术学习的样板,何况南朝汉人政权一直被北朝胡人政权奉为正统文化。

北朝统治者都是鲜卑人,积极吸收汉族文化,进行汉化改革,由原来的狩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北魏前期就已启用汉人,仿汉改革,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疆域广拓,威播西域,达到鼎盛,早在491年孝文帝就派蒋少游去南齐首都南京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宫殿建筑,回来后主持新都洛阳建设,这是北朝学南朝,洛阳学南京的最有力的证据。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二十几年基本上沿袭北魏后期。北朝石窟艺术发达,主要是向南朝学习,现存主要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云冈、龙门、天龙山、山东、河北等石窟。虽然南朝佛教美术更发达,但已毁灭殆尽。

北魏美术,尤其是后期(6世纪,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有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新都洛阳。北魏新都洛阳成了北方佛教美术中心,向西影响甘肃(敦煌、炳灵寺、麦积山),向北影响云冈,向东影响河北、山东,乃至朝鲜、日本。
 
南朝最伟大的画家是陆探微和张僧繇,他俩与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合称“六朝四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

陆探微(?---约485年,五世纪中期),南朝宋、齐时苏州人,活跃于南京宫廷,擅画佛像、肖像、插图。学于顾恺之,与顾恺之并称“顾、陆”,都画“密体”,画风细密。“笔迹周密,劲利像锥刀”,直线造型,方正有力。

其画被称为“一笔画”,笔势连绵不断,非常严谨,这些都与顾恺之“高古游丝描”迥然异趣。陆探微画人物“秀骨清像”,清瘦飘逸,温文尔雅,完全是中国南方文人形象。谢赫评为上品。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南京、丹阳五处南朝陵墓中,都出土有砖印壁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可能是根据陆探微的作品绘制的(参见拙作《中国壁画史纲》,文物出版社1995年出版)。其子也擅画佛像,已经中国化、精致化、文人化了。可惜父子俩的画都没有流传下来。

陆探微“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的中国佛像,直接影响了南朝齐梁造像,当时南京上千佛寺都风行陆探微式的中国佛像,并作为中央首都范式,影响到南朝佛像(包括石窟造像和供家中礼拜的小佛像(金铜、石雕等),并以华夏正统样板广泛影响到北方北朝佛像。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竹林七贤》局部,陆探微风格


非常遗憾的是南朝佛像毁灭殆尽,石窟造像,例如南京栖霞山石窟(489年)和浙江新昌石窟(486年),是南朝仅存的两个石窟,都是齐梁高僧僧佑(445---518年,五六世纪)完成,应是当时风行的陆氏“秀骨清像”风格(这时陆探微刚去世不久)。

但十分遗憾的是,因后世重修,面目全非。(目前这种自以为是的重修对文物古迹破坏最大。)真正的南朝佛像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供家中礼拜的小佛像,而且现存极少,凤毛麟角。“礼失求之于野”,中心(首都)文化失传了,就得到外围、边远地区去寻找,南朝南京佛像失传,就得到四川、北方去寻找。

四川成都万佛寺佛像,是极为罕见的南朝佛像的典型代表。万佛寺佛像始于刘宋,盛于齐梁,例如梁普通四年(523年)康胜造像碑,佛为立像,有6头身长,修长优雅,飘逸潇洒,“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表现出陆探微风格。此佛像9人组合,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万佛寺还有类似组合佛像,有的多达10几人,这在当时北方十分罕见,(北方后来才有),说明南朝开风气之先,引领北朝,此佛像现藏四川博物馆。

07四川茂县出土南齐造像碑(483年)陆家样


再如成都北面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年)造的佛坐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慈眉善目,含笑幽玄(神秘微笑),如同名士,佛座垂裳,衣纹有韵律感,也呈现出陆氏风格(样式),而此时陆探微还活着,影响之快,令人惊讶。此佛像也藏于四川博物馆。

四川这两件南朝齐梁佛像极为珍贵,都是陆探微样式,可作为南朝佛像标本,与同时的北朝佛像相比,要成熟的多,北朝佛像就显得很幼稚了,说明北朝在向南朝学习,南朝原创是主动的,自然,成熟,而北朝模仿南朝是被动的,就显得有些笨拙幼稚了,北朝学习南朝肯定要晚,要落后。

陆探微佛像样式作为南朝南京正统风范,广泛影响到北方北魏后期、东魏、西魏佛像,甚至远及朝鲜、日本,可谓影响深远。当然也影响到洛阳龙门石窟。

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南梁造像碑523年,陆家样

 
北魏美术,尤其是后期(6世纪,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有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新都洛阳。又通过新都洛阳辐射整个北方。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伊河两岸,长达1公里,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后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各朝不断修建,不论空间还是时间,规模都堪比敦煌、麦积山和云冈,四者合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艺术主要是北魏和初唐这两大部分。北魏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宾阳中洞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景明元年(500年)开凿的,主尊是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皆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皆面相清瘦,衣纹规整,悲悯下视,神秘微笑,沉静典雅,文质彬彬,更加注重精神刻划,完全是中国南方文人形象,已经中国化,文人化了。

弟子迦叶


弟子阿南

菩萨

整个看上去,直线造型,曲线转弯,方圆相济,装饰性很强。表现出南京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影响。此窟佛、菩萨、弟子,皆鼻头宽大,这种宽鼻子应系南亚、东南亚人种,也就是马来人种,肯定来自南方,应是印度马图拉佛像经东南海路传入南京,再由南京传到洛阳龙门。

三尊像

而佛像薄唇,应是沿袭云冈石窟(北魏前期,5世纪),当属中亚后犍陀罗佛像(4---7世纪)遗风。

《礼佛图》 局部

总之宾阳中洞佛像是典型的北魏后期(6世纪前半,汉化改革之后)佛像样式,作为龙门首都(洛阳)范式,影响整个北方,乃至朝日。宾阳中洞窟顶浮雕莲花、飞天,洞口内侧两壁从上到下浮雕四层,分别为《维摩诘》、《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现藏美国,极为精彩)、《十神王》。

《本生故事》局部,宾阳中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后,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有北魏佛像、浮雕和书法。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龛内有一佛二菩萨,也是修长优雅,也是陆家样“秀骨清像”。浮雕有《佛传故事》、《维摩诘》、《礼佛图》等。书法有《龙门二十品》中的19品。

古阳洞


古阳洞


古阳洞,龛楣,维摩诘

古阳洞,礼佛图


古阳洞,龛楣,佛传故事


古阳洞龛楣,维摩诘,佛传


古阳洞,屋形龛

古阳洞菩萨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后期(6世纪),因窟顶浮雕一大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飞天环绕,莲花静而飞天动,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生机盎然。窟内主尊是大立佛,旁有一弟子迦叶,二人头部都被破坏,但身体衣服仍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依然是陆探微样式。窟内也有龛像和浮雕,浮雕也有《佛传故事》、《维摩诘》等。

莲花洞


莲花洞主佛

莲花洞弟子迦叶


莲花洞,佛传故事


龙门北魏浮雕中有大量的《维摩诘》,几乎每个北魏洞窟中都有,超过了云冈石窟(北魏后期(6世纪),云冈学龙门,地方学中央)。《维摩诘》画印度居士维摩诘在家修行,深通佛法,维摩诘有病,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前去问疾,二人论辩佛法,病中的维摩诘侃侃而谈,道行很深,令文殊钦佩不已。说明修行佛法不一定非得出家,在家也可修行。

此经东汉、东吴(3世纪,南京)时就已译出,深得到中国文人欢迎,这当然与魏晋玄学清谈盛行有关。东晋十六国时玄学与佛学合流,互相影响,互相解释。据文献记载,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中就有三大家画过《维摩诘》,他们是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梁张僧繇,说明这是南朝文人喜闻乐见的题材。

莲花洞,维摩诘,北齐


可惜三大家画的《维摩诘》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的画作为佛画样板却广泛影响了南朝和北朝。《维摩诘》反映了中国(尤其是南朝)文人情结,北方大量出现,说明受南朝文人影响。龙门《维摩诘》浮雕都刻在龛楣左右上方,表现文殊问疾,维摩辩论,画面很小,不重视,不细致,不清楚,艺术水平一般,但也受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影响。

宾阳洞《礼佛图》 局部

宾阳洞《礼佛图》 局部

龙门浮雕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帝后礼佛图》,即上述宾阳中洞的那两幅,现在美国,一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在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一是帝王行列,一是王后行列,互相对称,缓缓行进,褒衣博带,汉官威仪,玉佩作响,庄严肃穆,人物清瘦修长,文雅潇洒,衣纹平行规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很高。也体现了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古阳洞中也有《帝后礼佛图》,艺术水平不及宾阳中洞那幅,但也是“秀骨清像”,也是陆探微样式。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巩县石窟寺中也有《帝后礼佛图》浮雕,巩县石窟也创建于北魏后期(六世纪),也是东魏、北齐、隋唐继续建设,情况大体如龙门石窟,只是浮雕更加精彩,更加规整,采用图案化手法,节奏感更强,装饰性更强。人物清瘦典雅,也体现了陆探微样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古阳洞《帝后礼佛图》局部


龙门莲花洞浮雕《佛传故事》也很精彩,表现太子在树下思维,上有飞天祥云,有两幅,一是拒绝王位,一是拒绝回宫,人物(包括飞天)皆清瘦飘逸,“秀骨清像”,明显受陆探微样式影响。

莲花洞《佛传故事》


总之陆探微影响广泛,甚至远及日本(我有专文论述),是位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他开创的陆家样,影响深远。可是中国古代佛像四大样(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中,却没有陆家样,看来应该加上陆家样,合称“五大样”。六世纪中期随着南梁张僧繇的出现,陆探微的时代(六世纪前半期)才算结束。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