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中心 > 文化專題
 Print

爲什麽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卻在日本”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經痛心疾首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1991年的1月29日,一個叫井上靖的日本老人逝世了。他的摯友巴金在挽文中寫道:“三十年并不曾白白地過去,兩個作家的友情也不會徒然地消亡,我們爲之奮鬥了半生的中日人民友好的事業将永放光芒。”


井上靖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他一生對中國文化飽含深情,甚至甯願爲之下跪。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中國人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文明?


巴金與井上靖(右 1907-1991)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


1979年,一位日本教授試圖前往中國西北,去膜拜一處古老的遺迹。在得知申請可能不被批準後,他竟然在中方管理人員面前下跪請求通行,乃至老淚縱橫。


這個日本教授名叫井上靖,日本文藝家協會理事長,《敦煌》和《樓蘭》的作者。他爲之下跪的聖地,便是:敦煌


1900年,道士王圓箓在敦煌莫高窟打開一道封閉的隔牆,将一個被閉鎖近千年的文化寶庫展現出來。從此,在日本乃至世界若幹國家的東方曆史學者眼中,敦煌便成爲這樣一個需要以朝聖的态度面對的地方。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臨本 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1958年元月,中國敦煌藝術展在東京開幕,當平山郁夫看到“飛天”生機勃勃的姿态,苦悶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他随後創作的《佛教傳來》,成爲他的成名作。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平山郁夫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爲敦煌壁畫的強烈魅力所感動。回到日本後,他開始爲敦煌石窟的保護募集資金,還通過民間捐款的形式募集資金,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得以成立。


平山郁夫常常率領學生到敦煌觀摩學習敦煌藝術,并要求學習東洋繪畫的學生必須去敦煌學習過才能畢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親善大使期間,常常奔走于中亞、南亞和中國等地,爲中國的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02年,中國政府爲表彰他爲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傑出貢獻,向他頒發了“文化交流貢獻獎”。在世界各國的敦煌研究中,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可稱走在前列。


王羲之《瞻近龍保帖》(敦煌唐人臨本)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1909年,國學家羅振玉發表《敦煌石室書目及其發現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錄》,同年,日本學者内藤湖南發表《敦煌石室發見物》一文。


中日兩國的敦煌學研究起步幾乎在同時,但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日本的研究明顯投入更多,更有成果。


其敦煌學學術中心以京都爲首,不斷有諸如《沙州諸子二十六種》,《唐令拾遺》等學術作品問世,日本敦煌文物展覽的次數、規模一度超過中國,敦煌相關資料比中國更爲開放。


敦煌遺書 章草書《因明入正理論》局部  法國國立圖書館藏


“敦煌學”一詞,也是1925年由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首先提出的。陳寅恪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日本爲何對一個鄰國的文化遺産如此着迷呢?


曆史學者王錦思認爲,日本人對于敦煌的認識如同文化故土。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說過“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也是很多日本民衆對敦煌的理解。


正如歐洲人對于希臘

都有文化故鄉之感,

亞洲很多國家也把中國

視爲自己的文化故鄉


敦煌的藏經洞來曆至今沒有明确的說法,但基本可以肯定是唐末西域戰亂之際,爲了保存一部分文化典籍傳承而将其封閉的。因此,在亞洲文化史上,敦煌堪稱中國傳統文明的一個标本。


日本熱衷敦煌,在某種意義上是以東方文明的繼承者自诩,到這裏來尋根溯源,來解讀對自身文明來曆的不解。


敦煌遺書  北周保定五年(565)佛經 《十地義疏卷第三》局部


中國學者其實很早就感受到這種情緒。而我國敦煌學的研究,卻是幾經磨難,與占有敦煌的本土優勢相比,在改革開放之前久久處于相對落後的狀況。


出現這樣的現象有部分原因是客觀的。在敦煌藏經洞發現之後不久,斯坦因、大谷光瑞等外國探險家便紛紛到來,他們在第一時間便以各種方式将敦煌經卷或購買,或劫盜,大量運到境外。


而一戰後部分逃到中國境内的沙俄殘匪又對敦煌洞窟進行了劇烈的破壞,這一切都緻使我國敦煌學研究喪失了很多寶貴資源。


另一方面,敦煌發現之初,清政府官吏先是不加重視任其流散,後是視其爲一塊肥肉,上下分贓。


在敦煌描摹壁畫的常書鴻


進入民國之後,戰亂頻仍,幾乎沒有人重視敦煌的研究,緻使常書鴻等“敦煌之子”隻能孤軍苦戰,以畢生的清貧和孤寂陪伴這份文明的瑰寶。這些都導緻了中國敦煌學研究在若幹曆史時期的滞後。


這也使我國本土學者感到十分痛切,可以說,中國的敦煌學在各個曆史時期很大程度上幾乎都是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支持下前行的。


這是中國學者的驕傲,其實也是指向了我國包括敦煌學在内的國學舉步維艱之根源——曲高和寡,文明衰退。


根據井上靖作品改編的電影《敦煌》劇照


世界總的趨勢是文明戰勝野蠻,但也往往存在反例。古羅馬帝國之後的中世紀黑暗時代,和唐宋文明衰落後中國的漸趨保守落後便是這樣的反例。


宋《士林廣記》記載當時“人生八歲,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而清代末年由于愚民政策識字率已經降低到一個可怕的地步。


敦煌的發現恰在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以至于當時的社會已經無法承載它所記錄的文明了。


更令人慨歎的是,當時中國上下幾乎衆口一詞将傳統文明視爲近代化的敵人,敦煌代表的昌隆文明還沒有出世已經被打上腐朽陳舊落後等時代性的标簽,注定了僅僅具有古玩和懷舊意義的命運。



發現敦煌藏經洞的道士王圓箓


于是,才有了王道士首先向國家報告敦煌經卷的發現卻無人理睬;才有了敦煌知縣葉昌熾雖然是金石專家,也無力保護這批經卷;才有了敦煌學被世人疏落,以至于我國一家博物館在地下室保存的敦煌文獻全部損毀,隻能從海外花高價買回文獻膠卷研究。


造成這一切的不僅僅是政府或學者的責任,這是一個民族對于自己文明的忘卻和疏遠。


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中國建立和發展的東方傳統文明并不是現代化的敵人。在許多國家,東方傳統文明和近代化工業文明和諧相處,以獨有的内斂、溫厚彌補着主流工業文明的缺陷。


敦煌壁畫——反彈琵琶


敦煌不是一個死去的文明,日本學者仁井田升基于敦煌法制文書所完成的《唐宋法律文書研究》、《中國身份法史》等,讓我們驚訝于祖先曾經有過如此先進而現實的法律觀念——我們隻是忘卻了。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說過:“我們日本人所以一聽到絲綢之路、敦煌、長安這些詞激動不已,是因爲這種文化至今仍強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也許這樣的話更适合我們中國人來說。以軍事立國的馬其頓帝國滅亡了,以宗教立國的哈裏發帝國滅亡了,隻有靠文化立國的中國綿延至今。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這樣的事情,庶幾可以期待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特例。



敦煌石窟部分壁畫及彩塑


莫高窟第14窟 · 千手千眼觀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千手千眼觀音。面相慈悲,一面三眼,頭戴化佛髻冠,垂绀發,男相女身。内輪四十手,執持杵劍弓鈎、蓮花寶夾、螺铎環瓶等。外五輪層層仰掌手。内外各手皆各一眼,千手千眼之意爲“千臂莊嚴普護持,千眼光明遍觀照”,表救度一切衆生之無礙大用。主手結金剛界定印,兩足掌千輻輪相。


莫高窟第14窟 · 供養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剛母變中的供養菩薩三身,這些供養菩薩,體形苗條,面相秀氣,神情深沉含蓄。着裝輕薄,緊身透體,呈現出人體的曲線美。


莫高窟第14窟 · 金剛薩埵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剛薩錘菩薩。此爲密教普賢,有普賢金剛手、大普賢之稱,在金胎兩界金剛部是上首,故爲金剛部主。此造型爲秀麗女形,豐乳蜂腰,肌膚柔潤,頭戴五智寶冠,配飾華麗,着絡腋、緊身褲、短裙,全跏趺坐,雙手持握金剛杵。此爲敦煌藝術中的上乘之作。


莫高窟第14窟 · 大妙相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大妙相菩薩。此爲彌勒佛的右脅侍上首菩薩,遊戲坐姿,高居蓮台,腳踩蓮花。其餘供養菩薩造型秀雅,天王生氣活潑。


莫高窟第14窟 · 金剛母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剛母菩薩。端莊秀麗,慈目下視,神思内注。薄衣透體,體型窈窕,蜂腰玉膚。展現了女性體态之美和慈母般的内在精神氣質。背屏、蓮台的裝飾圖極爲精緻,展現了畫家不凡的筆力。


莫高窟第14窟 · 觀音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4窟,觀音菩薩。聖觀音是破惡鬼道三障的随緣化身。此繪作女身男相,頂戴彌陀,右手結大悲施無畏印,左手持淨瓶,全跏趺坐蓮台,面如圓月,五官清秀,兩耳垂肩,身形腴美,背倚寶石屏,圓光别緻。


莫高窟第14窟 · 十一面觀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觀音。六臂三目(本面)右三面威怒相,左三面笑怒相,餘爲寂靜相。十一面三重,爲三、五、三式,各面俱著一式天冠。璎珞珠寶嚴飾。上二手合掌下垂,中二手持念珠結印,下左手持淨瓶,右手結印,全跏趺坐姿。背倚谷紋寶石背屏,身光多紋樣三重,頭光輻射狀火焰紋。


莫高窟第14窟 · 如意輪觀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如意輪觀音,是密部六觀音之一,手持如意寶珠和如意輪,故名。


莫高窟第14窟 ·上首菩薩 · 一



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薩。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結印,腴體玉潔,衣冠儉素,修眉小嘴,鳳眼直鼻,慈善溫婉,莊靜适悅,禅意甚濃。


莫高窟第14窟 · 上首菩薩 · 二



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薩。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結印,腴體玉潔,衣冠儉素,修眉小嘴,鳳眼直鼻,慈善溫婉,莊靜适悅,禅意甚濃。


莫高窟第14窟 · 阿閦佛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阿閦佛。目光深邃,炯炯有神,顔容清秀,體格偉岸,藝術地再現了男性的體态美以及陽剛的精神氣質。袈裟衣褶線描勻細流暢,轉折自如,貼體合度。是爲敦煌石窟藝術中的傑作。


莫高窟第45窟 · 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大勢至菩薩。此尊頭戴寶冠,發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膚圓潤光潔,佩飾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蘊含着女性的妩媚。他目光低垂,神情專注,仿佛正在側耳聆聽朝拜者的傾訴。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藝術創作的完美結晶。


莫高窟第57窟 · 美人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觀世音菩薩。在衆多的唐代菩薩形象中,這尊觀世音畫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們贊譽爲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被稱做"美人窟"。菩薩體态婀娜,肌膚光潔細膩,長目細眉,唇紅鼻直,文靜典雅,姣美妩媚。瀝粉堆金的寶冠佩飾和淡朱暈染的肌膚使他顯得與衆不同,華貴富麗。


莫高窟第156窟 · 窟頂藻井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窟頂藻井,井心中央爲一菩薩坐于蓮花寶座之上。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左側之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左側之菩薩。菩薩身居蓮花座上,負頭光及鋸齒形背光,左側菩薩兩手持如意,上方畫樓閣曲廊,旁有衆菩薩和供養菩薩環繞,各持花合掌聆聽說法。


莫高窟第158窟 ·飛天 · 一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飛天。飛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羅樹間菩薩列像上方的南、中、北側。飛天或口吹橫笛,或捧持花盤,或手持璎珞。衣帶附随祥雲翻飛飄逸,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各飛天右側更有銜花的大雁。


莫高窟第158窟 ·飛天 · 二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飛天。飛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羅樹間菩薩列像上方的南、中、北側。飛天或口吹橫笛,或捧持花盤,或手持璎珞。衣帶附随祥雲翻飛飄逸,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各飛天右側更有銜花的大雁。


莫高窟第158窟 · 卧佛像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卧佛像。卧佛像着通肩袈裟,右卧通壁佛床上。左手覆左股,手指疏密有緻,右手直伸顔下與枕間累足而卧。卧枕分上下兩疊,是釋迦涅槃時所枕袈裟。體态修長,表情恬靜,兩眼微開似“小疲倦暫寝息時”,體現了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大成佛教涅槃觀。


高窟第158窟 · 金光明經變樂舞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金光明經變樂舞。繪于金光明經變的下部中央,舞者持帶舞蹈,潇灑飄逸,旁有伎樂演奏,下方另有人首鳥身的迦陵頻伽。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右側之菩薩(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此爲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右側之菩薩旁環繞的供養菩薩,或持花或合掌聆聽說法。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右側之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右側之菩薩。菩薩身居蓮花座上,負頭光及鋸齒形背光,右側菩薩右手持花,左手置胸前。上方畫樓閣曲廊,旁有衆菩薩和供養菩薩環繞,各持花合掌聆聽說法。


莫高窟第322窟 · 窟頂藻井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藻井。井心是由忍冬藤蔓組成蓮花形圖案,外沿分别繪方格花紋、聯珠紋、垂角紋及帷幔。帷幔外沿又畫出十六身飛天環繞藻井飛行,四披畫千佛。井心層次豐富,有動有靜,富于變化,色彩明淨,體現出唐代藝術欣欣向榮的精神。



敦煌部分遺書


 田積表(局部)


佛說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局部)


寶塔形回文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局部)



契約(局部)


太公家教一卷(局部)


 治道集(局部)


國清百錄(局部)


維摩诘所說經(局部)


無量壽經(局部)


 寒食篇(局部)


畫及書法練習(局部)


習字(局部)


漢藏對照詞彙(局部)


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