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中心 > 新聞快訊
 Print

最大規模龍泉青瓷展現身,故宮三任院長揭幕


7月15日,“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麗水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展出來自42家國内外文博機構,共計833件(組)文物,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龍泉窯的展覽。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三任院長(鄭欣淼、單霁翔和王旭東)共同爲展覽揭幕,97歲的故宮陶瓷專家耿寶昌也到場一睹龍泉青瓷。此次展覽展出龍泉窯在各個曆史時期發展的狀況和經典作品。雖未跻身于五大名窯,龍泉青瓷依舊名聲在外。專家提示可以從造型、釉色、紋飾的角度欣賞龍泉青瓷。

三任院長鄭欣淼、單霁翔和王旭東和97歲的陶瓷專家耿寶昌等爲展覽揭幕。

龍泉青瓷,一般指浙江省龍泉市大窯、金村爲中心的窯場在宋、元、明時期燒造的青釉瓷器,也包括龍泉周邊各縣其他窯廠在同時期燒造的風格相同的青瓷器。龍泉青瓷是中國古代瓷業發展史上的著名品類,雖爲跻身于五大名窯,但是其影響力巨大。龍泉窯于北宋時期開始形成自身風格,南宋、元至明代早期是龍泉窯生産的全盛時期,乳濁釉青瓷成爲産品特征之一。龍泉青瓷因其質量精美,從北宋末至明代早期,産品一直上貢宮廷。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爲千年龍泉,以曆史脈絡爲主線,展出龍泉青瓷各個時期的代表性器物。第二單元爲國家公器,闡釋龍泉青瓷在不同曆史時期與官府的聯系,展品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舊藏龍泉青瓷爲主,輔之以龍泉窯遺址等考古出土的龍泉青瓷标本,是高品質龍泉青瓷的集體亮相。第三單元爲風行天下,展示龍泉青瓷在中國境内和世界各地的行銷和輸出情況,這是12至15世紀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展出的文物既包括墓葬、窖藏、倉庫、港口、沉船等海内外重要遺址遺迹出土的龍泉青瓷,也包括伊朗、日本等國家主要博物館收藏的傳世龍泉窯瓷器精品。最後一單元爲交融輝映,展示國内外各窯場模仿燒造的龍泉青瓷。

展覽現場,故宮器物部主任呂成龍介紹了此次展覽的幾件重點展品。

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

他特别提到了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明代永樂年間的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呂成龍介紹,在日本龍泉青瓷影響很大,中國的文物有八件在日本被定爲“國寶”級别的,八件中龍泉青瓷就有三件。這件葡萄紋盤是爲宮廷燒造的大盤子,盤中刻有葡萄紋,葡萄花紋在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盤沿内壁刻有靈芝和竹子,取“靈祝”之意。

龍泉窯瓷器因爲是在龍窯中燒造的,溫度不恒定,一窯的作品成千上萬,有這樣一個釉色達到一流狀态的瓷器很難得。這件盤子從尺寸、釉色、圖案紋飾來看,都是龍泉瓷器的精品,其釉色在燈光下有水波的光澤,歐洲人稱這樣的一種綠色爲“海水綠”。

龍泉窯和景德鎮燒造的“壯罐”

本次展覽注重對瓷器的種類、器形等進行對比。如下圖的一組瓷器,都是上下一邊粗、器形比較粗壯,起名爲壯罐,而壯罐這種器物主要爲景德鎮和龍泉窯燒造。下圖的一組器形相仿,都是按照制瓷官樣(即指宮廷或官府頒發的瓷器制作标準,一般對瓷器的造型、紋飾、釉色品種、生産數量等進行規定)由龍泉窯和景德鎮分别生産的。

此次龍泉窯的展覽展出的一些器物并不常見,有一件“镂空”文物,有學者認爲是“魚過籠”,是放在水池中讓魚自由穿梭的,但實際上它是一件镂空器座,因爲梅瓶都是頭重腳輕的,這個器座就是用來支撐梅瓶的。

明代 龍泉窯青釉镂空器座

從造型、釉色、紋飾解析中國古陶瓷之美

對于這樣一次規模甚巨的展覽,觀衆該如何從瓷器中看門道,呂成龍在現場的導覽中也給大家提示:欣賞中國古陶瓷之美,可以從造型、釉色、紋飾三個角度切入,而龍泉青瓷在這三個方面均比較突出。

呂成龍以現場的一件龍泉窯青釉淨瓶爲例,談到龍泉窯精品的第一個特點:造型獨特。

這件青釉淨瓶的獨特之處在于頸部有一圈“相輪”,因此俗稱爲“吉字瓶”。呂成龍介紹,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一級文物,該器物燒制非常困難,這種造型應是源自佛教中的“軍持”,燒制相輪是爲了拿取方便。這也是随着佛教傳播,從印度流傳而來的一種造型。這種淨瓶在元代更多的是作爲一種供奉的禮器或者陪葬的明器。

龍泉窯青釉淨瓶

第二個欣賞角度是釉色,呂成龍說,龍泉青瓷釉色中最理想的當屬粉青、梅子青,但燒制過程中往往得到“意外之喜”,偶然出現的一些釉色,比如發黃的、發黑的,這也帶來了一些獨特的美感,甚至受到藏家的推崇。

這次展覽中可以看到有的青瓷釉色發黃,就是偶然出現的一種變種,被稱爲黃龍泉。還有介于青、黃之間的青中泛黃、黃中泛青等釉色。有一些龍泉窯青瓷的開裂也很漂亮,被稱作“龍泉哥窯”,形似哈密瓜表面的網格,每一件開裂程度不一樣,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美感。

龍泉窯黑胎青釉筒式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碗

第三個欣賞角度是紋飾。呂成龍介紹,龍泉青瓷主要欣賞釉色,不采用彩繪,但全然素色也顯得單調。所以龍泉工匠發明了一些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模印、貼花、雕塑等。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不同時期的龍泉窯瓷器

龍泉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發展狀況不同,五代到北宋早期的龍泉窯青瓷釉色多呈淡青色,故被稱作“淡青釉瓷”。産品主要有碗、盤、執壺、罐、盞、缽、盤口瓶、五管瓶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劃、堆塑、镂空等,其中以刻劃技法最爲流行。北宋中晚期,龍泉窯青瓷釉色呈青綠色,常被稱作“翠青釉瓷”。産品主要有碗、盤、盒、五管瓶等,裝飾技法仍以刻劃花紋爲主。

北宋晚期,龍泉窯業已漸成規模,并開始受命爲宮廷燒造瓷器。

北宋 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南宋時期,政府南遷,以汝窯爲代表的北方制瓷技術随之南下,受其影響,龍泉窯青釉逐漸由透明釉向乳濁釉發展,這也成爲了南宋明時代龍泉窯青瓷的特色。

南宋早期,龍泉窯青瓷釉色多呈青灰或淡青色,裝飾技法以在器物單面刻劃紋飾爲主要特征,刻劃線條流暢自然,紋飾靈動優美。器物内底常模印文字,如“河濱遺範”“昆山片玉”“金玉滿堂”等。

南宋中晚期,龍泉窯青瓷質量明顯提高,優質産品的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器物以素面爲主,也有裝飾凸蓮瓣紋和弦紋者,在如冰似玉的釉層掩映下,簡潔的紋飾顯得異常優雅。

南宋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龍泉地區在這一時期成爲中國南方最重要的瓷器産地之一。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各處皇家遺址曾出土大量龍泉窯青瓷标本,顯示出龍泉窯青瓷在當時已成爲宮廷用瓷的主要品種。同時,爲應對财政壓力,政府鼓勵開展對外貿易,龍泉窯青瓷輸出到世界各地。在商貿需求的刺激下,龍泉窯生産規模不斷擴大,制瓷技術也不斷改進。

元代沿襲南宋鼓勵外貿的政策,龍泉窯生産規模擴大,湧現出許多新的窯場,并以燒造大件器物爲特色,顯示出高超的制瓷技術。龍泉窯場不僅受命燒造祭禮用瓷,而且是元朝宮廷及各汗國宮廷日常用瓷的重要來源。

元代 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明代早期,龍泉窯延續了元代中後期的繁榮并有所發展。直到天順時期,龍泉窯仍然是爲宮廷燒造瓷器的主要窯場

之一。明代中期,龍泉窯在與景德鎮窯的競争中敗北,景德鎮窯産品對市場的日益壟斷,直接導緻了龍泉制瓷業的整體式微。到成化時期,龍泉窯已不再是著名的窯場。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龍泉窯雖仍有小規模生産,但産品質量明顯下降。

明 龍泉窯青釉牧童騎牛形水丞

文物實體與文獻記載

展覽現場也以文獻資料将文物與曆史記載相對比。

以元代爲例,元代墓葬壁畫中常見繪有對坐、奉侍、備酒、備茶等題材的壁畫,這些圖像可以反映出當時一些日常用器的陳設及使用方式。傳世或出土的元代龍泉窯青瓷,有許多與元墓壁畫中所繪器物的形制極爲相似。與壁畫比對,可以了解這些瓷器在元代可能的使用方式與器物組合。

元代壁畫中的器物

元代 龍泉窯燒制的挂耳瓶 與畫中相仿

清代,龍泉窯成爲普通的民間窯廠,不再爲宮廷燒制瓷器,但是,宋、元、明代的龍泉窯青瓷成爲清代宮廷收藏的對象。康熙皇帝六十歲舉辦“萬壽慶典”時,皇子的貢品中就包括龍泉窯青瓷。乾隆時期以龍泉窯青瓷作爲貢品的記錄更爲多見,乾隆皇帝還寫過五首專門吟詠龍泉窯青瓷的禦制詩。

文獻記載

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本展覽将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于2019年7月15日至2019年10月20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景仁宮舉行,觀衆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第二階段于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2月1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


注: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