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中心 > 新聞快訊
 Print

著名學者文懷沙昨晨逝世 文懷沙:白話解屈原 甲骨入書法


著名書畫家、國學學者文懷沙2018年6月23日淩晨3時許于日本東京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8歲。


  甲骨文:曾随郭沫若學習


文懷沙祖籍湖南,1910年1月15日出生于北京。少年時代他随母親遷居杭州,拜秋社才女徐自華爲師,由此得到文化啓蒙;青年時入章太炎學院學習,與郭沫若亦師亦友,并曾随之學習甲骨文。上世紀30年代抗日戰争爆發後,文懷沙以戰地記者的身份活躍在皖南、桂林、重慶等地,時有詩歌、散文、雜文、譯文發表,後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在上海棠棣書店擔任文字編輯,化名王耳。新中國建立後,文懷沙曾先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職,并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大專院校講課或擔任教授。


  屈原研究:白話解讀自成一家


文懷沙所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曆代詩詞歌賦、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等,從1950年開始連續四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講過“中國古典文學講座”。1953年,他和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铎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出版發行,陸續推出過《屈原集注》《離騷今譯》《九歌今譯》《九章今譯》《招魂今譯》等。這些著述後于2005年以《屈騷流韻》之名結集出版,在《楚辭》研究領域具有一定地位。


他的楚辭白話文譯文并非簡單地翻譯詞句,而是力圖尋找原作的節奏和韻味,再現原作的内在旋律,以準确地抒發屈原盤旋激蕩的情感。


在傳統文化方面,文懷沙的重要貢獻爲參與主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約30種專著,近五六百萬字。年屆耄耋之際,他還主持編纂了總計200冊的大型文獻叢編《四部文明》。《四部文明》于2007年12月首發,共收錄古籍原著1560種,共18200餘卷,總計1.4億餘字。尤以宋本《隋書》85卷、稿本《唐詩》717卷、宋本《杜詩補注》36卷、清抄本《大唐開元禮》150卷、清抄本《唐會要》阙卷四卷等最爲珍貴。


  書法:範曾、龐中華均爲其弟子


書法藝術是文懷沙最爲擅長的,著名書法家範曾、龐中華均爲其弟子。2013年時他與徐嬿婷、郅敏合作的“東方藝術情韻:從天安門到凱旋門——文懷沙書法作品、徐嬿婷繪畫作品、郅敏雕塑作品三人展”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2015年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文懷沙105歲書法展”。此次書法展中有30件作品是曾在巴黎“東方藝術情韻”展覽上展出過的,文懷沙将這30件作品全部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時任國家博物館館長的呂章申曾評價稱:“文翁提煉甲骨、鍾鼎、石鼓、楚簡及篆、隸、真、行、草等書體之長,形成了自身尤爲獨特的藝術風範,其用筆呈現古拙厚重且又雅趣松秀的特征。”


China Culture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7-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59282896
  ccf@ccf.org.mo
  Wechat:CCF-20130925